• 27阅读
  • 0回复

打开思路去探索——北京石油地质国际学术会议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1
第3版()
专栏:

打开思路去探索
——北京石油地质国际学术会议侧记
参加北京石油地质国际学术会议的中外著名学者认为,通过这次国际学术交流,眼界打开了,思路宽阔了。
外国学者指出,中国不但在陆上而且在近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都有良好的前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霍利斯·赫德伯格博士,在学术报告中,提出“小洋盆地”的概念。他认为“小洋盆地”含油丰富,勘探成功率高。他把我国大陆架各盆地都列入含油丰富的“小洋盆地”。当石油部副部长、总地质师闵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著名地质学家张文佑和地质学家翟光明、李德生、许仕策、周光甲、张纪易等宣读海陆交替相和陆相生油的论文时,每一次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外国专家认为,中国陆相盆地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世界意义。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成绩是大的,但同四化建设的要求比,还很不适应。勘探赶不上需要。如何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加快石油工业的发展呢?著名地质学家张文佑、朱夏、关士聪等认为,要加强石油基础理论、基础科学的研究,要针对新领域、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第二次全国石油地质大普查,真正把勘探工作摆在首位;而石油勘探要取得新的突破,关键是解放思想。
十多年来,世界石油地质理论,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技术上正在酝酿重大的变革。林彪、
“四人帮”十年反革命大破坏,闭关锁国,使我们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中断了。这次学术会议上,各国学者介绍了有关石油生成、运移、富集理论的新发展,介绍了现代板块理论以及海陆相碎屑岩、碳酸岩的沉积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此外,北海、非洲、北美、亚洲等近二十个含油气区的油气富集规律和勘探经验的交流,新的勘探技术的应用,使十多年后重新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国石油地质学家受益不浅;一些比较年轻的中国石油地质学家,初次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更是耳目一新。
美国前石油地质协会主席、休斯敦谘询地质师米歇尔·哈尔布蒂认为,要加速发现油气,主要依靠增加地球物理工作量和钻探工作量,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新的勘探思路”。他说:“没有一个人能囊括所有的勘探思路”,“局限的或事先构思好的地质概念,是必须加以消除的一个因素,因为它阻碍或局限了新的思路。任何合理的有创见性的思路或概念,均应加以分析,如有可能,加以试验。”
这位美国学者的话,在我国石油地质学家中引起了共鸣:我们是否在不断
“发展新的勘探思路”?比如说,大庆是在大型背斜构造圈闭条件下,形成了大面积的多油层油藏,含有丰富的石油储量。多年来,运用背斜理论,找到了不少油田;任丘高产古潜山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打开了新的勘探领域,目前在华北平原,已发现四十多个古潜山油藏。但是不能说找背斜,就都找背斜,说找古潜山,都找古潜山。在勘探上思路要开阔,对于石油地质的一些理论问题也是如此。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胡见义说:“按照一些论文的观点,陆相沉积的条件更适于生成天然气,而且数量比油更多。在我国除四川外,大部陆相沉积都是油多气少,为什么?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要打开思路去探索。”
又如,世界各国绝大部分都是开发海相沉积岩,我国海相沉积面积达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地质部石油普查勘探局总地质师关士聪的论文就海陆变迁与海域沉积相分析,海相沉积厚度一般在三千米以上,有的甚至厚达数万米。如此广布巨厚的海相沉积通常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具备生成油气的良好条件,有很好的储油气层和多种类型的油气圈闭。我们应在勘探开发陆相油气藏的同时,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普查、勘探海相油气资源。
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两主席之一、石油部副部长、总地质师阎敦实,深有感触地说:“这次会上,不少国家的学者从全球的范围内研究各种类型盆地的油气生成、运移、富集规律,思路开阔。看来,要培养一批我国自己的优秀石油地质学家,非让他们打开眼界,了解、掌握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不同构造发展史、沉积发展史、油气生成与聚集发展史的含油气盆地模式不可。这样也才能增加他们寻找新油气田的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 本报通讯员 晋保华 本报记者 高新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