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贞观史话——唐昭陵采访札记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2
第3版()
专栏:

贞观史话
——唐昭陵采访札记之二
“昭陵碑林”中许多碑、志的书法,大都是楷书和行草书。它们从书法这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了唐贞观时期注意推陈出新的一系列带有革新性的活动。
我国的文字是由甲骨文、金文、陶文等等发展到小篆、汉隶、章草、楷书、行书、草书和现代简化字的,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唐以前,已经出现楷书、行书、草书,但隶、篆仍属官方常用的书法,写起来费力,又难认,不能适应处于上升阶段、办事讲求效率的贞观之治的需要,逐步为楷书、行书和草书所代替。有人说,当时篆、隶不大受欢迎,是因为李世民崇尚王羲之的行草书。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李世民也是顺乎文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借助于王羲之的成就和威望,推动本朝在书法方面的革新活动。正是这个缘故,李世民不仅自己学习王的书法,还让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赵模、褚遂良等人临摹王的手迹。他还想方设法鼓励在书法方面有所创新的人。有的书法家不适宜在政治上委以重任,就从其他方面给以鼓励,使之得到较高荣誉和应有的头衔,在生活待遇上相应地予以提高。大书法家欧阳询,官阶不高,是主管更鼓的率更令,但因书法颖出,也被列入十八学士之中。一时出现了书法家们竞相创新的局面,不同风格的作品大有奇峰并出之势。
昭陵现存的四十多通墓碑和十五合墓志铭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其中,分别给温彦博、房玄龄、李靖、高士廉、燕妃、程知节(咬金)书碑的欧阳询、褚遂良、王知敬、赵模、高正臣、畅正都是历史上不多见的书法家,各自的风格和创新独到之笔,一千三百多年来早有定评。值得重视的是,有些久已埋入地下不为后人熟悉的碑石,经过发掘和展出后,也有许多开人眼界的书法成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绘画方面,贞观时期在上承“曹(仲达)衣出水”,下开“吴(道子)带当风”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唐画家有史可考的约四百人,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有二百零六人。贞观时期为唐代绘画发展打下较好基础的名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在人物画方面有很大贡献。他们画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太宗步辇图》、《魏征进谏图》、《文成公主降蕃图》、《外国图》等,多数以真人为题材,其创新成果至今也受到中外画家的重视。贞观五年绘于李寿墓道中的未见作者姓名的壁画,同样反映出较高艺术水平,那是用写真手法生动描绘了骑马出行的图景。这些对唐代绘画的革新都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当时的“推陈”,也表现在相当明显地摒弃了许多不应墨守的陈规陋习,思想活而不僵,大胆探索。鲁迅先生谈到初唐在石刻艺术上的革新活动时,对当时积极创造的精神评价很高。他说,汉人墓前的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前无古人。鲁迅说的是闻名中外的“昭陵六骏”的石刻艺术。“六骏”,是李世民当年对王世充、薛仁果、宋金刚、刘黑闼、窦建德等人作战时的坐马。贞观十年,太宗叫当时的大画家绘制骏形,由巧匠采取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一种高肉雕刻的形式完成的,完全脱去了北朝以后沿袭的佛教雕刻的呆板和俗气,在雕形方面开拓了新的路子,突出反映了贞观雕刻艺术所达到的新水平。汉人墓内的明器一般都有陶塑的粮仓模型,昭陵许多墓葬内大量出土的满载丝绸的骆驼和牵驼俑,不仅反映了当时在陶塑方面的革新成就,也体现了其为现实服务的某些内容,成功地再现了奔行在丝绸之路上的骆驼队的生动形象。
贞观年代的“推陈”,注意吸取了当时国内国外的一些文化艺术上的新经验和新成就,不断改造确已落后的旧形式和旧内容。御史大夫杜淹对音乐反感,认为齐国将要亡国时作过伴侣曲,陈国将亡时作过玉树后庭花,声调悲哀,行路的人听了都哭泣,可见音乐能使国家衰败下去。太宗认为不能因噎废食。他采取向进步方面积极引导的态度,支持音乐的创作,曾叫一个名叫祖孝孙的太常少卿,斟酌南北音乐,考以古声,作了唐雅乐,有八十四调、三十一曲、十二和,并下令让协律郎张文收与祖孝孙共同修定。
一时,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成就,广泛地流通,中国艺术家们从中吸取有益的部分,创造出大批新的作品。高昌乐、高丽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李世民还亲自编制歌舞《破阵乐》。贞观时期入葬的李寿墓的石椁上,就有在堂上坐而演奏的坐部伎、在堂下站立演奏的站部伎的线刻画,从旁证明当时乐、舞发展盛况。
贞观年间在文化领域采取推陈出新的政策,促成了宏丽瑰玮的唐代艺术。这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并注意摄取了外来艺术的一些精华,而结出的丰硕之果。本报记者 王焕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