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他不愧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副师长王鸿昌务农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4
第3版()
专栏:

他不愧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副师长王鸿昌务农记
初春的黎明,胶东莱掖平原的夜霭尚未退尽。新合村旁的大道边,一个年过六旬的庄稼人,已在为小麦整沟浇水了。
两年前,这位“庄稼人”还是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某部副师长。他叫王鸿昌,是一九四二年参加八路军的,曾戎马倥偬,屡立战功。一九七七年六月,他积劳成疾,离职休养,带着全家,回到故乡——山东省掖县西由公社新合大队,开始了把晚年余力献给农村建设的“老农生活”。
王鸿昌草草安了个家,就戴顶旧草帽,扛把新锄头,跟社员一道下地锄玉米了。当年同熬日月的“小长工”、如今的老社员们笑着问他:“老伙计,你南北转战几十年,老了,不在城市享清福,咋个非要回老窝来和咱农民砸圪垃呢?”王鸿昌只说了一句话:“因为我是个共产党员!”
这个大队有十四个生产队,第三生产队最落后,人们叫它“老十四”。王鸿昌和老伴一合计,来到三队当社员。每天一大早,村里好多人家还没开门,他就和老伴一前一后扛着工具下地了。在这个生产队,每天第一个在地头留下脚印,最后回到队里的人,几乎总是王鸿昌。社员们感动地说:“人家不靠队里分钱分粮,拚死拚活图的啥?咱们靠泥巴糊嘴,还不加劲算个啥?”
夏天,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王鸿昌和一伙青年人到六、七里之外的北岭子割麦子。麦子收完后,他带着妇女们打场。人们说,老王当了师长又当场长了。王鸿昌说:“我的终身职务是共产党员。当副师长,当社员,当‘场长’,都一样。”一连十多个昼夜,他没离打麦场,累了,就在麦秸上闭闭眼,养养神。一天,老伴来场上送饭,见他眼睛红了,人也瘦了,和他吵嘴:“你干活,也不能不要这把老骨头!”王鸿昌并不生气,只是说:“我不趁这睁着眼、喘着气的当口,为大伙出点力,到爬烟囱(火葬)时,那后悔药才难吃哩!”
打麦的场院是二亩多熟地用石?碾成的。麦子入仓后,王鸿昌和社员一起,一锨锨翻过来,秋天又种上了小麦。这二亩多麦地成了他的“包工包产田”。麦苗没出齐,他用种子补上;冬天下雪了,他把道边、沟里的积雪一锨锨扬到麦地里;春天,他利用早晚摇辘轳给麦苗灌返青水,还提着一罐罐人粪尿催苗。二亩多地全靠王鸿昌管理,第二年使队里增收了一千多斤小麦。王鸿昌连一颗麦粒也没要。
往年,三队社员缺菜吃,逢年过节,都要到集市上去买。去年初,王鸿昌和一个老社员在三、四亩地上开辟了菜园。早春,他俩顶着料峭春寒整地、育苗,没等鲜菜上市,就让社员吃上了水灵灵的菠菜。盛夏,他俩顶着烈日浇地、锄草。他俩种的菜,队里上百口社员吃不完,还拿到集市出售,卖了五百多元钱。
王鸿昌既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又和队干部谋划生产,仅两年时间,使三队这个落后队变成了先进队,粮食每亩一年增产近三百斤,在大灾的去年,亩产达到一千四百五十三斤。提起这变化,社员们说:“咱队的丰收粮,浸着这老党员的心血!”
两年多来,王鸿昌为群众出了力,流了汗,却没有记过一分工,分过一文钱。他亲手种出上万斤菜,可他家吃一个萝卜一棵葱说啥也要按市价付款。社员们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老王不愧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本报通讯员 刘忠坤 本报记者 蒋永武(附图片)
王鸿昌带领群众搞好农、林、牧、副、渔生产,队里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本报记者 陶俊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