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忆马雅可夫斯基故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4
第7版()
专栏:

忆马雅可夫斯基故居
戈宝权
苏联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是我国广大读者相当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很赞赏他写的政治讽刺诗《开会迷》;斯大林也曾称他是“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他写的著名的长诗《列宁》和《好!》在我国早有了好几种不同的译本,而且经常被朗诵和广播。我们知道,马雅可夫斯基还非常关心和同情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当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我国上海的工人在敬爱的周总理领导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和北伐部队攻占上海的时候,马雅可夫斯基正在莫斯科北面的工业城市雅罗斯拉夫尔参加诗歌晚会,他向听众们宣布了这一胜利的消息,全场以雷鸣般的鼓掌表示庆贺。诗人立即写了一首题为《最好的诗》,献给中国人民,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同志们!
工人们
和广东的部队占领了
上海!”欢呼的力量
不断地增长又增长。五分钟,
十分钟,
十五分钟,
雅罗斯拉夫尔城在拍手鼓掌。
向不认识的
但是亲如手足的
中国苦力们尽情鼓掌!
今年四月十四日,是马雅可夫斯基逝世五十周年。当这个日子来到的时候,我又回想起四十五年前的往事。我在一九三五年的寒冬三月到了莫斯科,正好是马雅可夫斯基逝世五周年的前夕。莫斯科城当年将高尔基大街和花园——凯旋门大街交叉路口的凯旋门广场,命名为马雅可夫斯基广场。我感到高兴的是,从那时起,我曾在这个广场不远的街道上度过了两年多的岁月,因此我的不少美好的和难以忘怀的日子,是同马雅可夫斯基广场和邻近的普希金广场联系在一起的。一九五八年七月底,当马雅可夫斯基诞辰六十五周年时,在广场中央建立起了由雕刻家基巴尔尼科夫塑造的诗人的铜像。这年十月我又来到莫斯科,正好住在广场旁边的“北京”饭店。每天走出旅馆的大门,首先投进我的眼帘的,就是马雅可夫斯基的高大的铜像。诗人挺着胸膛,跨开两腿,站在花岗岩的台座上;他右手紧握着拳头,左手拉开上衣;头高高地昂起,两只炯炯发光的眼睛凝视着前方,好象他正在向着人们“放开喉咙歌唱”:
听着吧,
后代的同志们,
听我这个宣传鼓动家,
头号呐喊者的呐喊吧!
回想起来,那又是四十四年前的事啦。在莫斯科塔冈卡区幽静的根德里科夫巷里,有一座粉成米黄色的两层的楼房,马雅可夫斯基从一九二六年起,曾在这里的二层楼上居住过,直到逝世。一九三六年这所住宅被命名为马雅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根德里科夫巷也改名为马雅可夫斯基巷。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到这里访问过。当推开铁栅门走进院子时,首先看到旁边一所高楼的墙壁上,刻着诗人在长诗《列宁》中的有名的诗句:

把自己全部的
诗人的响亮的力量,
都献给你,
进攻的阶级。
这所不大的住宅,完全按照诗人生前的样子保存着。走进大门,跑上楼梯,就来到诗人住宅的过道,在衣架上还挂着诗人的大衣、礼帽和手杖。当走进餐厅时,你就会想起,这里曾经是苏联诗人、作家、文艺批评家、戏剧和电影导演们常来访问和聚会的地方。诗人曾在这里向朋友们朗诵了他的长诗《好!》以及其他不少新的诗章。同时这里也是作家和诗人们为
“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二十周年”举行过庆祝活动的地方。
当你穿过餐厅,就来到一间小小的房间,这里是诗人写作的地方,同时也是他的卧室。在写字台上放着书籍、文具、绘画用的颜色瓶等。他用过的一枝粗大的自来水笔,同笔记本放在一起。在笔记本上,还有他写的没有完成的最后一首长诗《放开喉咙歌唱》的手迹。墙壁上钉着一张列宁的照相,这就使我们想起诗人写的《和列宁同志谈话》的一首诗:
两个人在房间里:

和列宁——
这是挂在白粉墙上的
他的一张照相。
在诗人的故居博物馆里,还有关于诗人生平和创作的展览,保存着诗人的藏书和手稿。你可以在这里听到诗人本人和著名演员们朗诵的诗人作品的录音。这里还收藏了大量的各种版本的诗人的著作和研究他的论著与资料,因此这所故居博物馆也成为苏联研究马雅可夫斯基的一个中心。
早在一九四五年七月,郭沫若同志来到这里访问时,曾留下了他“依照马氏诗型”写的一首诗的手迹。从那时起,我国不少的诗人和作家,如艾青、李季、刘白羽、方纪、严辰、戈壁舟和靳以等人,都访问过马雅可夫斯基博物馆,写下了纪念诗人的诗歌作品或是访问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杰出的苏维埃时代的大诗人的深深的敬意。(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