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为四化建设添砖增瓦——大批原工商业者在办好集体企事业中显身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5
第3版()
专栏:

为四化建设添砖增瓦
——大批原工商业者在办好集体企事业中显身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的原工商业者用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协助党和政府办好集体事业,安置待业青年,以实际行动为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为了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最近在北京召开了江苏、浙江两省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沈阳、重庆、西安八市民建、工商联负责人座谈会。与会者指出,实践证明,组织原工商业者协助党和政府办好集体事业,安置待业青年“方向对头,大有可为”,一定要把这项工作进一步开展起来。
党对原工商业者各项政策的落实,调动了他们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广开门路,办好集体事业,使这些原工商业者有机会用自己的丰富经验为四化建设服务。许多原工商业者说:“四害横行时,把我们当作牛鬼蛇神、专政对象,有话不准我们讲,有力不让我们使,真是爱国有心,报国无门啊!现在拨乱反正,我们成了社会的主人翁,虽然年纪大了,也要为四化建设添砖增瓦。”
北京市宣武区香炉营居委会,去年三月成立了椿树服务中心店,由原工商业者袁祥辅负责经营管理工作。这个中心店主管五个行业十六个单位,其中包括代营食堂、副食代销店、物资回收站等,不仅行业多,网点分散,而且多数人是外行,因此长年赔钱亏本。面对这些困难,袁祥辅首先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入手,对网点、人员作了适当的调整,把一些长年亏损的单位调整合并,建立一些规章制度,扭转了心中无数、吃大锅饭的情况。
杭州合成纤维实验厂、武林街道工业产品展销门市部、城站印刷厂等六个单位,共吸收待业青年二百六十多人,厂外加工的还有九十多人。原工商业者有五十三人参加了这些单位的工作,去年有二十七人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
街道办的集体事业,在创办之初,都遇到厂房、铺面不足,没有生产设备,原材料没有来源,资金不敷周转等困难。原工商业者根据现实条件,运用自己几十年经营工商业的经验,因陋就简,艰苦创业。许多小厂小社、零售点在街道党支部的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一些原工商业者根据市场情况,确定生产方向。他们不同国营企业争市场、争原材料,而是拾遗补缺,因地制宜。由于产销对路,集体事业不断发展,待业青年的就业面也就不断扩大。北京市宣武区因办了街道生产、生活服务项目,百分之九十八的待业青年得到安置。有原工商业者参加的广州电子表厂、广州表带厂、宝华服装社都安置了二、三百名待业青年。待业青年有了工作,一人每月平均收入三、四十元,最多的可达五、六十元。他们在工作中受到了教育,技术有提高,思想有进步,一些人入了团,入了党,成为集体事业的骨干力量。
新华社记者 丁世义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