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津巴布韦人民的骄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5
第7版()
专栏:津巴布韦通讯

津巴布韦人民的骄傲
津巴布韦人民不仅有为独立和自由而斗争的英雄业绩,他们的祖先还曾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津巴布韦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大津巴布韦遗址”就是这个国家古代文明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微风轻拂的清晨,我们从首都索尔兹伯里乘车,沿着平坦的公路,向南面三百公里的维多利亚堡驶去。维多利亚堡位于多山地区,过了维多利亚堡再向东南方向行驶二十多公里,就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所在地。
这里是一片风景优美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北面是平静如镜的凯尔湖。在湖的旁边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小石山。山上林木茂密。“遗址”座落在小石山上和它前面的一片开阔地带。整个“遗址”是一个互相联系的建筑群,占地一万零八百多亩,全部用约三十厘米长、十厘米厚的花岗石石板垒成。“遗址”的名字来源于石头,“津巴布韦”在当地肖纳语中就是“石屋”的意思。建筑群大体可分三组:一组在开阔地带,叫“大围场”;一组在小石山顶上,叫“卫城”;在“大围场”和“卫城”之间的叫“谷地遗址”。据说这些都是公元二百年到一千四百年之间的建筑。
“大围场”是“遗址”中最壮观、也是至今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建筑。它呈圆形,四周是用石块垒成的高约九米、底宽五米、顶宽二米五的围墙。围场的直径为一百一十五米。围场里边还有纵横交错的小围墙和弯弯曲曲的通道。从内部布局看,这里好象曾经是宫廷。据说在这里曾发掘出皂石碗碎片、陶瓷、阿拉伯玻璃和黄金。围场内部的东边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圆锥形石塔,高十一米,实心结构,有可能是皇室的祭祀塔,也可能是仓廪的象征。
出了“大围场”,沿着山腰两旁有石护墙的通道的石阶,爬上陡峭的小石山顶峰,就是俯瞰整个遗址的精心设防的“卫城”。它的建筑大体上与“大围场”一样,都是用石块垒起来的。不同的是这里的围墙有狭窄石门,只容一个人侧身低头才能进去。站在围墙上,可以俯瞰整个地区,气势雄伟磅礴,真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之地。在皇家祭祀场,还发现了中国青瓷、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以及铁锣、钢矛和铸模。另一件有重大意义的发现是雕刻在皂石柱上的鸟,后来被人们称为“津巴布韦鸟”。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上。
“卫城”和“大围场”之间称为“谷地遗址”的地方,面积很广,但却没有大的建筑物。从一些发掘物来判断,它似乎曾经是平民居住的地方。在鼎盛时期,可能有一万多居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古时的货栈仓库,里面有上釉的波斯碗,中国青瓷,刻有花纹的近东玻璃杯和数千个玻璃念珠,等等。从这些发现中可以看出,当年这里曾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城市,同阿拉伯国家、波斯和中国之间有贸易来往。
“大津巴布韦遗址”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一大奇迹,参观过“遗址”的人无不为之赞叹。殖民主义者曾企图否认它是津巴布韦人民的文明创造。但是,近代很多考古学家用放射性碳测验的方法和从东非进口货物的辨认上,以确切的证据证明津巴布韦在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确实相当繁荣。这些建筑群是津巴布韦人民的辛勤创造,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了恢复民族的尊严,津巴布韦人民曾把“遗址”地区变成了打击种族主义军队的战场。许多农民送子弟参加游击战争,妇女们支援和掩护游击队活动。今年二月底的独立选举之后,津巴布韦产生了以穆加贝为总理的第一个真正多数人统治的政府。津巴布韦人民盼望已久的国家独立终于实现。“津巴布韦鸟”在烈火中再生了,并且要振翅飞翔!津巴布韦人民必将在重建国家的进程中创造出新的奇迹!
新华社记者
夏泽 应谦
本报记者
李红(附图片)
津巴布韦石建筑物遗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