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风采多姿 挥洒自如——喜看李仁堂在影片《泪痕》中的表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6
第5版()
专栏:

风采多姿 挥洒自如
——喜看李仁堂在影片《泪痕》中的表演
李孟尧
电影《泪痕》里,李仁堂同志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成功地创造了一位性格鲜明的县委书记形象。这个形象是可亲可敬的,又是可学可攀的。李仁堂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有以下一些特点和长处。
表演上感情真切,富有生活气息。表演艺术贵在情真,只有情真才能动人。李仁堂在《泪痕》中的表演有此特点。县委书记朱克实是个贯穿全剧的人物,戏较零散,稍有疏忽,难免会出现有意做戏的痕迹。可贵的是,李仁堂无论是感情浓重的戏,还是感情轻淡的戏,他都挥洒自如,没有牵强做作之感。如:一,夜遇姜大牛。姜大牛怀念前任县委书记曹毅,一个人在小树林中祭奠他,被朱克实发现了,朱克实并没指责姜大牛的封建礼俗,而是极为温和亲切地询问姜大牛在祭谁?姜向朱克实哭诉对曹毅的怀念之情,朱克实被曹毅的光辉事迹和姜大牛真挚的阶级情谊感动了。朱克实做为一个新来的县委书记,不可能也不应该和姜大牛一样,泪洒满怀地痛哭一场,可是,他那被感动了的浓重的情感又难以完全控制,这时李仁堂的表演是:两眼徐徐地滚出了泪珠,沉静的脸上似乎没有一丝表情,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滚动着,欲滴不滴,欲收不收,持续了许久许久。这样,既表现了朱克实被感动了的深厚真情,又体现了这位县委书记理智上的克制力。贫下中农对曹毅的怀念,也是对他自己的期望和督促,他百感交集,无法述说。临别了,朱克实饱含着热泪,紧紧地握着姜大牛的手,久久不释,然后缓缓离去。此时无声胜有声,朱克实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催人泪下。二,情感浓重的戏需要情真,情感轻淡的戏同样需要情真。且看初访戚念慈一场戏。朱克实收到了“木村有地雷,小心踏响”的匿名信后,决定只身去木村访问会计戚念慈。从墙上挂着的胡琴,问知戚会拉琴,朱先让戚来一段。戚拉起了山西流行的曲牌,朱克实一面听着戚的琴声,一面缓步环视室内的一切布置。环视,只是用眼看的戏,怎么看?胸中无戏,眼中无物,必然失真。但李仁堂从人物的规定情景出发,从人物的内心动作出发,他一面听着琴声,一面貌似毫不在意地缓步环视,还不时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下巴,那副轻松自信的神态,如同一个美术爱好者在画廊中信步。他胸中有戏,眼中有物,但表面上又不显露对客观景物的态度,真是:“无言中看思想,含蓄中见真情。”
第二个特点是性格多彩的表演。电影文学剧本中成功地塑造了朱克实的性格,李仁堂在对人物形象化过程中,通过再创造,使朱克实的性格更多彩了。例一,家访章洛林。去访问时是个雨天,朱克实似乎是践约而来。他一进门就欠身上炕,上了炕就盘腿而坐,坐下后接过了章洛林的旱烟袋就抽起来,一面抽,一面美滋滋地品尝着烟的味道,并饶有风趣地说:“这里边至少掺了一半豆叶子”。通过上炕、盘腿、品烟、笑语等一系列动作,体现了朱克实是一个非常了解群众,又平易近人的干部。他和章洛林在一起,不象一般的县委书记和一位普通社员的关系,倒象是农民之间的串门;象是两个老农在促膝唠嗑——在唠嗑中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例二,同吕明远谈话。孔尼娜不疯了,但前任县委书记曹毅究竟是怎么死的尚未弄清。公安局长吕明远自告奋勇,提出要亲自调查此案。朱克实听后非常赞许,问吕明远有何要求。吕说: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他喜欢的手段。朱克实听后,先有一个思想上的停顿,然后急促地在室内走动着,他在紧张地思考和判断:吕明远可能要采取那些手段,后果如何?暂短的思考后,决心支持吕明远,他斩钉截铁地说:“干吧,出了漏子我负责!”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句话,通过说话前的艺术处理——停顿、急促的走动、激烈的思考、准确的判断等一系列动作,鲜明而强烈地体现了朱克实对党、对人民敢于和勇于负责的高贵品质,体现了一个无私无畏的优秀共产党员的雄伟气魄。这是朱克实性格方面的另一色彩。例三,对许飞雄。群众的大字报揭出了木村的问题,刺痛了敌人的神经。在县委常委会上,许飞雄这个坏蛋先发制人,甚至对朱克实破口大骂:“你他妈的……。”朱克实克制着强烈的激怒,严峻地制止许飞雄:“这里是常委会,不是赌场,有什么话坐下说。”许飞雄自不量力,决心同朱克实斗一斗,于是孤注一掷:“我要是不坐呢?”朱克实面对敌人的挑战,挺身而起,怀着满腔怒火严厉地逼视许飞雄,用力一拍桌子:“那就请你出去。”锋利的眼神,严峻的态度,命令似的语言,一齐压向许飞雄,许飞雄在强大的反击下软蛋了。在这短短的三个镜头中,通过李仁堂精彩的表演,我们看到了朱克实思想性格的另一色彩:在和敌人面对面的斗争中,他不退让、不手软,而是针锋相对,以无产阶级的雄伟气势压倒敌人,打垮敌人。
第三个特点是富有表现力的台词语言。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诸多手段中,台词语言仍是主要手段之一。李仁堂在台词语言上的造诣是较深的。他很善于用台词语言来塑造人物这一特点,早在《创业》中华程的身上有所表现。李仁堂的台词语言,动作性强,表现力丰富,节奏鲜明,音色悦耳动听。他对台词语言的体现设计是从如何更好地塑造人物出发的。例如,给张伟打电话。腊月二十七了,春节将临,朱克实想到了社员群众的生活安排问题,他立即给张伟打电话,要求:一、放假五天,不准搞变相劳动。二、保证家家吃上饺子。李仁堂根据角色的思想情感,对上述几句简短的台词,读得有紧有松,有起有伏,疏密相兼,情深意明。开始说放假五天时,他是流畅地脱口而出,紧接着来了个急促的变化:“放假就是放假,可不准搞变相劳动。”强调了“不准”二字,表现了朱克实对张伟等人工作上的不够信任,不甚放心,所以事先敲警钟,不准打折扣。接下去,“保证家家吃上饺子。”他强调了“家家”二字,就是说,不准张伟等人利用任何借口使一户、一人吃不上饺子,因而感受不到党的温暖和关怀。一个电话,几句台词,鲜明地体现了朱克实这个新来的县委书记对群众生活是何等的关心,工作上又是何等的细心周到!再如,与何诚共同分析戚念慈。朱问何对木村会计戚念慈怎么看?何说:
“他嘴里说的恐怕不是心里想的。”朱听后高兴地说:“对了!”“对了!”这只是两个字的感叹词,李仁堂念来却是那么韵味深长,他把重音放在“了”字上,并把“了”字拖得长长的,准确而鲜明地念出了朱克实对何诚见解的赏识和共鸣。
李仁堂台词语言的另一长处是口语化。他读的台词很少
“字”话,不生硬,不做作,凡是读起来绕嘴或不够口语的台词,他总是根据人物的思想性格把它口语化。在朱克实的台词上,他附加了一些“呀、啦、啊、哇”等虚字,听来很生动自然,有助于刻画朱克实的性格。听李仁堂读台词,既是一种艺术形象的美感享受,也是一种声乐美感的享受!
李仁堂的生活底子是比较厚的,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每次创造角色,他都坚持重新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求得对人物塑造上新的依据。这次对朱克实的塑造也如此。拍摄前他走访了山西的五、六个县,和十来个县委书记一起生活过。剧本中描写朱克实有吸旱烟袋的习惯,开始,李仁堂不甚理解,深入生活后,他求得了生活依据和性格依据。对角色的外部造型也如此,他坚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进行外部造型。有人劝他,朱克实的外部造型不要太土了,县委书记嘛,总得有个干部样子。深入生活后,他坚持往“土”里造型。因此,他坚持朱克实留光头,穿一身发了旧的干部服和旧布鞋,毛衣是粗线手织的,经常挽着袖口、敞着怀。人物一出场,就给人以乡土、质朴、亲切感。
文艺创作源于生活,文艺工作者应不断地深入生活,不断地积累,这些道理说来不难,持之以恒,却也不易。李仁堂同志坚持不断地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寻求新的创作依据,这是他塑造角色成功的主要因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