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台湾散文选》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6
第5版()
专栏:

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台湾散文选》读后
周金益 周丽华
三十年来祖国大陆首次编辑的《台湾散文选》,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选集里的三十二篇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抒发了台湾同胞思乡怀故的莼鲈之情;有的反映了台湾省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有的描绘了宝岛的奇木异卉、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十年来,由于人为设置的藩篱,使海峡两岸的亲人无法团聚。因此,念亲、思乡便成为台湾作家们创作的重要主题。收在《台湾散文选》中的不少作品,都抒发了这种深挚的怀念之情。林文煌的《故园情》,以缠绵的笔调抒写了“在异地成了家”,但“乡愁是割不断的”绵绵感情。归途上,作者想投入故乡怀抱的心情,是那样的急切;在故乡度过的第一个早晨,是那样的令人心旷神怡;而告别故乡,又是那样的依依难舍……。爱之深,恨之切,作者在抒发眷恋祖国的深情的同时,严峻地鞭笞了那些忘却家乡人、家乡水,没有乡愁的人:“这样的旅人,他的生命里还有爱吗?他的鼻子里可以闻到花开的芬芳吗?他的耳朵里可以听到鸟叫的声音吗?”
借景抒情,是作者们表达这一主题常用的方法。选集中有不少作品,都是经过精心的艺术安排,通过景物来抒写个人的感受和期望,抒写过去和现在的乐观和苦恼,抒写对现实的态度。呼啸的《榕树》,通过“老家”的那株榕树,追忆充满欢乐、情趣的童年生活,感叹随着时间的悄然而逝,如今自己却成了
“一只无依无靠的小鸟,在旁人的树上觅食营巢,在密密的丛林里啁啾哀鸣!”游子孤独的感情跃然纸上。在《诗境·画境·心境》一文中,作者对两朵刚结合在一块的浮云忽然被一阵天风割开感到惋惜和遗憾,“但我相信:纵使世事真变幻莫测,只要不失掉自己,你们的重逢终必有日。”在这些作品中,作者那热爱祖国,眷恋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表现得那样朴实,那样真挚,极为动人。
选集中的一些作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台湾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老作家杨逵在《水牛》中,通过农家少女阿玉的遭遇,反映了在人吃人的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命运是何等的悲惨。阿玉是一位漂亮、勤劳而又聪明的孩子,在她还只有十二岁的时候,就被迫停学在家放水牛。后来为了缴纳佃租,她父亲连水牛也卖了,阿玉也作为抵押品给地主作丫环。更惨的是等她长到十五六岁,地主便夺去她的贞操,把她变为小妾。作者告诉人们,在这一血淋淋的现实角落里,有敲诈,有剥削,有刽子手的凶残,也有劳苦大众的悲愤和眼泪。杨素娟的《开拓者》,描写一个清苦的作家,为了“不致为五斗米折腰而写出与自己心志理想不合的文章”,决心搞“副业”,开拓荒山变花园。他经过风风雨雨,起早贪黑的辛勤劳动,终于迎来了花果满园。作品歌颂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物质财富的发奋图强的意志,赞赏了宁愿饿死也不向权贵折腰的硬骨气,阐明了美好的生活是从艰苦中创造出来的道理。老作家钟理和的《旱》,则反映了贫苦农民久旱盼雨的焦急心情,十分真切感人。总之,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对台湾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以及社会风貌等等,都做了真实的反映。
选集中还有不少以台湾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为题材的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富有艺术魅力的画卷,读后令人神往。
《拾得满林醉梦》的作者曾遨游过台湾的名山,观察过花团锦簇的高原,细致的观察,优美的文笔,使作品写得有声有色。如描绘绿色的森林,深有“阻去千里红尘”,“悠悠然恍若隔世”之感;描绘春山槭树的红叶,使人陶醉在这红叶谷里,感受到了那火一般的“奔放的生命力”。伍稼青的《寻秋记》,用娓娓动人的笔墨,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台湾八景之一”的“双潭秋月”(日月潭)的美景。日月潭朝晖夕岚,“当晨曦初上的时候,绿得象碧琉璃般的湖水,有如一面大圆宝镜,放射出绮丽的色彩,而且倏忽变易。”“薄暮,湖上笼罩着一缕轻烟,山容隐约,似绝代佳人”,真是神妙莫测。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一幅天造地设的山水画,是人间任何有名画家所难描绘得来的。”
台湾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库的组成部分。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台湾小说选》、《台湾散文选》、《台湾诗选》,对于帮助大陆同胞了解台湾文学,繁荣祖国文学艺术,促进祖国的统一,无疑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