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鉴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7
第5版()
专栏:

鉴真
汪向荣
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相邻,自古以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就十分频繁。见于文字记载的,就有二千年之久。在这悠长的年代中,有很多先辈为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而献身。唐代东渡的高僧鉴真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直到今天,虽已隔了一千二百多年,他还受到两国人民的尊崇。
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
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七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的交往的增加,他们冒鲸波之险,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东西。在这个时期,大化革新发生了,它奠定了以后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基础。
大化革新实行班田收授法,把一部分土地分给农民;还仿效中国实施租调制度,并且输入了中国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但同时阶级矛盾也发展起来,皇室想各种办法解决这些矛盾,真正统一全国。
鉴真被邀聘东渡,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人,出身于佛徒家庭,七○八年二十一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五年以后,一直到他东渡为止的四十年中,他讲经、建寺、造像,由他授戒的僧侣先后达四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以后成名的高僧。七三三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七四三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荣睿、普照是七三三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请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他们在中国先邀聘了道璿,以后经过十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
鉴真听到他们所述的来意,很快就同意,并准备东渡。在他的决心感动下,有弟子祥彦等二十一人随行。可是第一次,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告失败。
鉴真又准备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和干粮,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八十五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修好后,第三次出航,又在舟山海面触礁而告失败。一行被安置在宁波阿育王寺,两位日本僧受到迫害。他并没有灰心,七四四年,又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到扬州。这样,第四次又没有成功。当荣睿、普照到扬州崇福寺再次和他计议时,他虽已年逾花甲,仍决然再次出航。七四八年六月二十七日,一行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十四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几经周折,才返回扬州。第五次东渡又告失败。在这次航海中,不但失去了一开始就支持他的弟子祥彦和日本僧荣睿,甚而连他自己也双目失明了。
又经过了五年,即鉴真六十六岁高龄的那年十月,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特意在回国时到扬州看他,并告诉他唐朝政府虽已拒绝了日本方面请他东渡的要求,但仍希望他自行决定。鉴真虽已年老失明,五经挫折,但仍毅然再度出航。七五三年十月十九日他离开扬州龙兴寺,十一月十六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十二月二十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
四十多天后,即七五四年二月初四日,鉴真一行到达当时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欢迎。不久日本朝廷派吉备真备为特使来宣诏慰问,并委以授戒权。接着圣武上皇和部分过去已取得僧籍的高僧,都随他受戒,次年又有八十多名高僧舍旧戒而随鉴真受新戒。东大寺也建立了戒坛院,由他主持。七五六年,又任为大僧都。这样的优遇是前所未有的。当时日本的保守势力还很强大,在佛教方面也是如此。由于鉴真控制僧籍,旧教团感到利益受到威胁,从各方面攻击诽谤鉴真。
在这样逆境下,鉴真并没有灰心和气馁,又和弟子们一同建立了唐律招提,即现在日本著名的唐招提寺,为教育训练僧侣建立了制度和基地。七六三年五月初六日,这位高僧以七十六岁高龄寂化,埋骨在他五次渡航失败而终于到达的日本。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当然这种功绩不是他个人的,但没有他的领导和坚持,是不可能有这样成功的。
鉴真东渡和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文化繁荣的时期,而他又有意识地率领一批有实际知识的人,带去不少书本、工具和技术。他把盛唐文化传到日本,经过日本的消化吸收和发展,成了天平文化的组成部分。当时的天平文化是可与盛唐文化相媲美而夸耀于世界的。
当然,鉴真的贡献主要在日本佛教方面。现在日本佛教史上,以鉴真为律宗的开山祖,授戒制度也由他开始。他对日本佛教的发展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度看,鉴真一行的功绩,不止是把盛唐文化带到日本,而且是同日本固有文化相结合,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鉴真最后一次所率领的人员中,有不少在文化、艺术方面是很有造诣的。因为这样,所以他们对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天平文化的影响是不小的。
天平文化的中心是佛教文化。在佛教艺术方面,如在寺院建造方面,向来日本佛寺中安置本尊的金堂是采用双层结构的,这和日本建筑很不相称。到唐招提寺的金堂,才开始改用单层结构。这是以中国寺院建筑为根据,并具有日本民族特点的。自此以后,日本寺院的金堂等建筑有了日本风格。
佛像的雕塑方面也是这样。天平以前只有铜铸和木雕两种,在手法、姿势和全体比例上,也没有日本风格。天平以后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造型上有写实主义风味,但这些不是唐式的翻版,而是具有日本的民族特点;材料也开始使用砖石和干漆。这些方面,鉴真一行是起过作用的。
干漆像是天平艺术中最值得骄傲的一种,鉴真坐像就是夹纻干漆像。这种雕塑方法是由鉴真弟子们传入,而且还由他们帮助日本艺术家们制作、掌握的。现在日本保存下来最大最宏伟的干漆雕像,即唐招提寺金堂的卢舍那佛坐像,在一九一八年修补时,发现台座有铭文,说明当时曾有日本艺术家参加制作。鉴真和他的弟子不仅把盛唐文化传到日本,而且还帮助他们使之融化到日本文化中。
在文学上也是这样。思托是始终跟随鉴真东渡的两个弟子中的一个,他到日本以后,就应道璿的要求,为其弟子讲经;以后又撰述了《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延历僧录》两书,虽然文字并不流畅,但在日本佛教文学和史料文学中,却创立了僧传的一格。
历史上记载,在光明皇太后患病时,鉴真献药,结果医治有效,说明他们对医药交流方面也是有贡献的。鉴真一行人数较多,而且都是经过有意选拔的,所以能在各方面作出贡献。
只要对人民有过贡献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鉴真虽然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僧侣,可是今天还受到两国人民的纪念,原因就在这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