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基本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八字”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9
第1版()
专栏:社论

基本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八字”方针
一年来,我国基本建设战线积极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经过初步清理,停建缓建了一批在建项目,使过长的战线有所缩短。战线有所缩短便于集中财力物力保重点、保投产,因此,去年基本建设计划完成得比往年好,新增加的生产能力也比上一年多,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也明显加快。改革基本建设管理的试点,在一些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整顿工作有了新进展,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过去都有提高。这是党的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胜利。
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认真执行了“八字”方针。基建战线过长,项目过多,规模过大,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把过大的建设规模压缩下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就改变不过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示要从建设方针上来一个调整,基本建设战线要坚决调整,决不能让步。在投资安排上,不能“推平头”,不能“大家打七折”。要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革新、改造,后新建。基建投资和材料不能留缺口。留有缺口的计划,从来不是可靠的计划。经过一年来调整基本建设的实践,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确是切中时弊,非常必要,完全正确的。只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八字”方针,基本建设就一定能搞得更好。
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解放思想,冲破了一些“禁区”。长期以来,经济领域里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高指标、瞎指挥盛行。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干扰下,各种反科学的口号层出不穷,是非不分。三中全会以来,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许多同志从现代迷信中解放了出来,敢于面对现实思考问题,实事求是地总结建国三十年来基本建设的利弊得失及其经验教训。基建战线为什么越拉越长,为什么老是缩短不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什么“要搞积极平衡”,什么“上马是方法问题,下马是路线问题”等等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去年,基建部门不少的领导同志,同经济理论工作者一道,深入调查研究,在思想上理论上收获不小。这对于搞好基本建设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思想不解放,不敢冲破“禁区”,打碎精神枷锁,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还在于不断提高执行调整方针的自觉性。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而最大的阻力来自思想认识的不一致。六十年代初的调整,面临的是天灾人祸,对经济困难大家都有切身感受,体会到非下马不可,不调整不能度过难关。思想认识比较一致,阻力就小,行动就快,效果就大。这次调整,则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前进中进行的。不少同志不仅对林彪、“四人帮”十年大破坏所造成的比例严重失调认识不足,甚至还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逐步上升所陶醉,因而总想“上”不愿“下”,有的还想“大上”。去年每压缩一个在建项目,总要经过一番艰苦工作,就是证明。基本建设属于积累,每年的基建投资一般占积累总额的一半。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综合反映了生产和建设、生产和生活、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骨头”和“肉”等一系列比例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必然表现为积累和消费关系的不协调。回顾三十年来的建设经验,大家认识到积累率占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较为合适。我国多年来积累率偏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也造成了建设规模过大、战线过长、投资效果很差,最后迟滞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大家从思想上理论上明确了积累和消费比例协调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时候,贯彻执行调整方针就比较自觉了,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也就比较顺利了。
当前,总的来说,基本建设战线仍然过长,项目仍然过多,总规模仍然过大。投资效果差,建设周期长,管理水平低,损失浪费严重的情况,还没有得到多大改变。管理体制改革的步子也不够大。要从根本上改变战线过长的状况,使基本建设的面貌有一个大的改善,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八字”方针。
要毫不动摇地进行基本建设的调整。基本建设的规模一定要同国家可能提供的财力、物力相适应,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违反了它,就会受到惩罚。建国以来,基本建设出现过两次大的起落,都是由于建设规模过大造成的。这种大上大下,不仅给基本建设带来许多后遗症,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个教训,我们应当认真记取。今年,要进一步清理在建项目,把所有在建项目、特别是大中型项目的情况弄清楚,下决心再停建缓建一批,把总的建设规模压缩下来。抓好在建工程的投产、销号,对那些已经建设多年,长期不投产、长期收不完尾的项目,要采取坚决的果断措施,有的缩小规模,有的削减内容,有的适可而止、建到一定程度不再续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所有新上项目都要坚决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一方面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做好前期工作,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今后若干年内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批项目、上项目,各级综合部门要严格把关。对用自筹资金进行的基本建设要加强计划指导,做到统筹安排。坚决改变目前严重存在着的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不合理现象。那种为了“自成体系”,“遍地开花”,硬要在资源条件贫乏的地方开煤矿,建钢铁厂、化肥厂;或只从本地区、本部门需要出发,搞“大而全”、“小而全”,不考虑地区、部门之间的协作,各搞各的汽车厂、拖拉机厂、自行车厂、手表工厂,甚至一墙之隔也要各搞各的铸、锻、电镀、机修车间,都是不能许可的。要继续调整投资方向,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增强燃料、动力、建材和交通运输等薄弱环节,较多地提高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以及科学、文教、财贸等方面的投资比重,使农、轻、重之间,“骨头”与“肉”之间,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与其他工业部门之间的各项建设的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积极进行基本建设管理的改革。一定要在调整期间闯出一条路子,切实建立起一套讲究经济核算、经济责任、经济效果、经济利益的,能够适应四化需要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在这方面,今年的步子要迈得大一点,看准了的就大胆进行试点,加快步伐前进,决不能裹足不前。基建投资实行财政拨款办法,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规模的扩大,只用财政拨款办法已远远不行了,而且越来越暴露出许多弊病,助长吃“大锅饭”的思想和瞎指挥的盛行。因此,必须改革基建投资办法。改革的途径是积极试行银行贷款,尽可能地扩大试点范围,以取得全面经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也亟待认真改革。这些年来,由于没有一个经过综合平衡的比较稳定的中长期计划,建设项目总是一年一定,有些项目往往今年上,明年下,后年又上,建设方案经常变动,来回折腾。应当说,这是近些年来建设周期拉长,投资效果很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搞好计划管理改革,使基本建设项目从目前的一年一定改为五年一定,才能使基本建设工作逐步走上轨道。
我们要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抓好整顿,加强管理,克服混乱状态,特别是克服严重的浪费现象。要力争用最少的投资,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我们的建设资金都是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积累起来的,来之不易,应当十分珍惜,精打细算,用之得当。大手大脚,只管花钱,不问效果,造成损失浪费,就是对人民极大的犯罪。
基本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八字”方针,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各级党委和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要讲究实效,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改进思想作风,不说大话、假话,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二大的召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