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教育事业同经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9
第3版()
专栏:

教育事业同经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
财政部科研所 李海 徐亚平
重视人才培养,增加教育投资,使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四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由人——劳动者进行的。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和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文化程度和生产技能分不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工业机器的广泛使用,需要更多熟练的劳动者和更多的科学技术人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复杂劳动越来越多的今天,经济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普及中等教育,还要求有更多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也是生产力。因此,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为了经济的迅速发展,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把它看成是对人的能力的开发,把人才竞争看作是经济竞争的关键,努力扩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比较落后,人才十分缺乏,更加应当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扩大对教育的投资,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物质生产和人才生产,经济的投资和教育的投资,都有其一定的客观比例。按照客观比例办事,我们的整个经济就能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反之,只重视物质生产的投资,任意减少教育的投资,就会导致人才缺乏,物质生产也上不去。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比例失调,教育费用太少,不成比例,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调整这种比例关系,适当地少建或缓建其它的某些项目,把经费用来发展教育事业,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五十年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的比例基本上是协调的。国民经济发展比较快,教育事业也兴旺发达。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九年十年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十一万七千人发展到八十一万二千人,增加了五点九倍;中等专业学校由二十二万九千人,发展到一百四十九万五千人,增加了五点五倍;普通中学由一百零三万九千人发展到九百一十七万八千人,增长了七点八倍;小学由二千四百三十九万人发展到九千一百一十七万九千人,增长了二点七倍;学龄儿童入学率由解放前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上升到百分之七十九点三。但是,从此以后,国民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而且越来越严重。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四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总投资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有成倍的增长,而用于教育事业投资的比例却不断下降。林彪、“四人帮”横行十年,教育事业受到灾难性的摧残。粉碎
“四人帮”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与经济建设发展不相适应、比例失调的状况仍十分突出。这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普及教育落后。现在全国约有文盲一亿四千万至一亿五千万,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形式上入学的约占百分之九十,实际读完五年的占百分之六十,真正达到小学毕业程度的只有百分之三十。这样多的文盲,势必影响顺利实现四个现代化。
二是高等教育落后。目前我国每一万人中只有大学生十人(在校人数),不仅远远落后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的国家。高等教育落后,四化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何处来?
三是中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大批中等专业学校和技术学校被砍,既造成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的比例失调,高级科技人员和中、初级技术人员的比例失调,也严重地影响到就业工人的生产技术水平,影响到生产的发展。
四是成人教育落后。各种职工业余教育、函授教育等恢复和发展缓慢。现在在工作岗位的二十岁至三十岁左右的青壮年,是被“四人帮”耽误了的一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未能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学业基本上荒废了,迫切需要提高文化,提高技术。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成年教育,十分重要,任务也很艰巨。
要改变教育事业的这种落后状况,不下大力量是不行的。应当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穷二白”,经济落后,教育事业也落后。为了改变“穷”的状况,下大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一点,是人们普遍认识到了的。但是,对于如何才能把经济迅速地搞上去,教育对发展经济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怎样解决“白”的状况,使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有一个恰当的比例,许多同志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因此,长期以来,不少同志在考虑问题时,有一种重物质生产、轻人才生产的倾向,使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摆不到应有的位置。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中,在分配财政资金的时候,常常把发展经济的基本建设投资看得重,是硬头货,尽先满足要求;把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看得轻,当作软任务,剩多少给多少。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中,多年来都是重骨头(物质生产的建设)轻“肉”(教育等事业),比例长期失调。工厂建设起来了,没有学校,职工子女入不了学,也没有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这不能不说是安排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失策。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说:“必须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相应地加快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应当逐步补上前些年在教育方面的欠账,增加教育经费,扩大教育的基本建设投资,争取在一九八五年前,教育事业能够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使它同国民经济的发展基本上相适应。
第二,认真地做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工作。要总结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根据当前的现实情况,参照国外经验,研究确定两个比例关系:一是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占基建总投资的比例,二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或者教育经费按什么比例增长(比如按国民收入增长比例增长,按工农业生产增长比例增长等)。做计划,分配资金,安排基本建设,都要按照比例办事,除非有重大事变发生,不得任意变更,真正使教育事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第三,要重视培养人才的劳动者——教师,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同其他劳动者同样的地位和待遇。在当前,应当研究改变教师的实际收入和住房面积少于其他劳动者的状况,使他们得到同样的改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四,教育也要讲究经济效果。教育事业也要讲经济核算,讲“劳动生产率”,计算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在这个方面,我们是有潜力可挖的。比如高等学校师生的比例,美国一九七五年为一比十七,苏联一九七六年为一比十五,法国一九七六年为一比二十,西德一九七四年为一比八,日本一九七六年为一比十二,而我国一九七八年为一比四点一。虽然外国情况和我国不尽相同,但我们的比例显然是落后的,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附图片)
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新建一千平方米的图书馆和八百平方米的情报资料室,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提供学习、研究的条件。
新华社记者 徐光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