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夕不甘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9
第8版()
专栏:

夕不甘死
翟墨
我到一位老同志家里去请教,他将自己再版的一本书送给我,在扉页上签了名,并打上一方遒劲有力的朱文印章,上镌“夕不甘死”四个字。
我对着这枚印章凝视良久,很受教育和启发。
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意思是,早上听到了真理,就是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这句话,表现了对真理的强烈追求与向往。然而,这方印章说明,这位老同志对古人的话“反其义而用之”:早上听到了真理,晚上也还不甘心死去,要为真理终生奋斗,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我们在各条战线上都能见到不少具有这种“夕不甘死”精神的老同志。他们尽管年已古稀,但坚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工作,力争在有生之年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种“夕不甘死”的精神,十分可贵,十分值得鼓励。
我觉得,这种“夕不甘死”的精神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努力搞好对青年人的“传、帮、带”。搞好对青年的传、帮、带,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是我们革命事业的一项带战略性的任务。许多老同志都自觉地做好这项工作。但是,许多人由于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身心遭受严重摧残,已无法工作;有些虽能工作,往往担负着各部门的行政及业务领导职务,挤出些时间,又想趁有限的年华搞点著作,为人类留下点精神产品。这当然是值得敬佩的。但是,老同志更大的贡献还是培养接班人,利用有生之年,在自己工作中抽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安排好各项事业的传、帮、带,这是对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的深谋远虑;对自己也将是生命的无限延长。这是更好的“夕不甘死”的表现。
这里以文艺为例。文学史上老作家积极发现、培养人才的事例是很多的。顾况荐拔白居易,韩愈出迎李贺,皎然指点刘禹锡,都成为文坛佳话。鲁迅先生培养文学与美术青年的事迹更为人们广为传诵。听说,近些年来有的作家把主要精力用来指导青年创作,对闪出“陌生而奇异光芒”的青年作者给以鼓励和引导等等,这些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都将是不可低估的。
当然,这里要指出的是,许多老前辈也有他们的苦恼:常常有许多人因为慕名,把自己并未下过多少功夫、草率成篇的东西寄来请求“修改”、“提意见”;又有一些人为了一点小事便登门拜访,谈起话来海阔天空、言不及义,糟踏了许多老同志极其珍贵的时间,自己却引以为到处炫耀的资本。我们应该体谅一些老同志的苦恼,帮助他们排除这些干扰。
“夕不甘死”这四个字,道出了许多老前辈的心声。愿有远见的老一辈多分出些时间和精力,甘做培养新苗的泥土,在新的生命里获得永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