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集贤、富锦、绥滨三县改变贫困队面貌的经验:政治上不穷折腾 生产上不单打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1
第2版()
专栏:

集贤、富锦、绥滨三县改变贫困队面貌的经验:
政治上不穷折腾 生产上不单打一
新华社哈尔滨电 贫困队怎样才能改变面貌?记者最近在黑龙江省集贤、富锦、绥滨三个县,就这个问题同一些初步变富的贫困队的干部、社员座谈。他们共同的经验是:只要政治上不再穷折腾,生产上不搞单打一,一个贫困队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变富。
位于我国东北角上的集贤、富锦和绥滨县,自然条件相似,是黑龙江省著名的麦、豆产区。粉碎“四人帮”以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但各县都有一批贫困的生产队。这批贫困队的共同特点是:连续几年人均收入在六、七十元以下,社员没有足够的钱从生产队买回口粮和烧柴,更没有力量添置生活日用品,生产队负债累累。
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据农民和基层干部反映,主要原因是前些年政治不稳定,干部经常换,政策经常变,农民称之为
“穷折腾”,把农民的家底折腾空了。前些年,这些地方常常是
“碾子响,换队长,杀年猪,换支书”。每年从新粮登场到春节前后就换干部,因而干部没有长远打算,社员缺少坚强有力的带头人。政策上,今天“堵资本主义的路”,只许搞粮食,明天又来个平均主义,推行“大概工分”,把社员的心搞凉了。
记者调查的这批生产队,都是从这两方面来解决问题,一两年就改变了面貌的。富锦县出名的穷队——砚山公社八家子大队,只有两个生产队。一九七八年上级没有征得社员同意,要两个生产队搞了“穷过渡”,结果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这年人均分配只有五十七元。去年,这个大队按照社员的心愿,又分成两个生产队,实行按劳付酬,农业、副业一起搞,社员都很满意。结果,全大队获得大丰收,村中猪鹅鸡鸭成群。人均分配达到一百八十元,比前年增加两倍还多。
绥滨县新建公社第九生产队,从一九六九年建立起来就单一搞粮食生产,搞来搞去成了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三角债”(即有的社员欠集体的债,也有集体欠社员的债,集体和社员都欠国家的债)成堆的穷队。一九七四年开始搞多种经营,逐年发展养蜂、养羊、养猪,还办了黄牛生产基地。一九七五年就消灭了“三角债”,去年总收入二十二万元,人均分配达到二百六十元。
集贤县升昌公社永胜大队过去是有名的产粮队,交售粮食在全县是拔尖的。一九六九年他们搞“穷过渡”,一下子把社员的积极性打下去了。当年一个劳动日值只有九分钱,银行的同志看不过去,贷款帮助凑到一角钱。生产越是上不去,还越批“资本主义”,越换干部,折腾得越来越穷。到一九七四年,累计贷款十七万元,社员欠集体十三万元。后来,调整了领导班子,稳定了干部队伍。新的领导班子既抓当前,又考虑长远,整顿果园和人参场,办起了蜂场和砖厂,使收入猛增。一九七九年人均收入达到一百七十八元,一跃成为全县的富裕队之一。
在调查中,各级领导干部认为,要消灭贫困队,还有个国家扶持和指导的问题。当前,这三个县的县委都在考虑,如何加强对贫困队的扶持和指导,使他们改变面貌的速度更快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