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蔗糖生产上不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1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为什么蔗糖生产上不去?
我国种甘蔗的自然条件同澳大利亚相近。澳大利亚年种甘蔗五百万亩,产糖三百万吨;我国年种甘蔗九百万亩,产糖二百万吨。单位面积产量相差近两倍。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甘蔗种植上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宜种甘蔗的地区,过分强调粮食自给,不是多种甘蔗,多生产商品糖去换取商品粮;不适合种甘蔗的地区,过分强调食糖自给。这是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大,生产食糖少的一个原因。
福建九龙江流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三百多天,是我国最适合种植甘蔗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龙海县步文公社,在五万多亩耕地中只种甘蔗一万八千亩,平均亩产已达六吨半,接近澳大利亚的水平。去年公社党委提出,缩小水稻种植面积二千亩,改种甘蔗,以便更合理地实行蔗、蔗、稻轮作,争取在一二年内达到一亩甘蔗产一吨糖的水平。可是,县领导强调这个公社的土地种甘蔗高产,种水稻也高产,水稻田一亩也不能减,结果公社的合理规划没有实现。龙溪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研究员谢风山,根据中央关于解决食糖问题要立足于国内的精神,去年九月提出龙溪地区拿出一百万亩耕地种植甘蔗,每年向国家贡献一百万吨糖的远景计划。这个建议,也因糖和粮的矛盾没有解决,未能引起领导重视。
另一方面,据记者了解,有些不适合种植甘蔗的地区,如湖南的洞庭湖地区和浙江的温州地区,近几年一直在扩种甘蔗,建设糖厂,发展食糖生产。其实这是很不合算的。洞庭湖和温州一带,种植甘蔗平均七八亩地产一吨糖,福建九龙江流域种植甘蔗平均一亩七分地产一吨糖。类似这样的地区,如果因地制宜,打破省界,该种甘蔗的集中种甘蔗,该种水稻的集中种水稻,我国甘蔗的生产就能占地少,产量高,上得快。
我国甘蔗产区现有一千吨以上的大型糖厂三十三个,布局基本合理。但是,近十多年来,在糖厂建设上盲目提倡大中小并举,甚至在大糖厂的甘蔗基地上也建起与大厂争原料的小型糖厂,弄得大糖厂吃不饱。这是造成我国蔗糖生产上产量低、质量差的又一个原因。
江门甘蔗化工厂的遭遇,很能说明问题。这个厂建在珠江三角洲甘蔗集中产区,日榨甘蔗能力四千二百吨,是我国甘蔗制糖工业生产效率最高、综合利用搞得最好的先进企业。这个厂每年需要甘蔗五十万吨,全部由佛山地区的顺德、中山、新会和斗门四个县供应。由于在糖厂建设上盲目提倡大中小并举,加上经济体制不够合理,江门甘蔗化工厂的利润和上缴的税金,同供应原料的佛山地区的财政不挂钩,这四个县先后建起了十二个日榨三百吨左右的小型糖厂,同江门甘蔗化工厂争原料。这个厂每年得到的甘蔗,只相当于它设计能力的百分之五十六。同样数量的甘蔗,由大糖厂榨还是由小糖厂榨,经济效果相差很大。江门甘蔗化工厂每榨一吨甘蔗,为国家创造的价值是二百元左右,而这十二个小糖厂榨每吨甘蔗创造的价值只有一百二十元。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糖厂的建设规模不宜太小。太小了,生产不出合格的机制糖,只能生产质量很低的粉糖;太小了,宝贵的甘蔗资源得不到充分综合利用。因此,建在大型糖厂周围的与大厂争原料的小型糖厂,应当分别不同情况限期关停并转。只要认识一致,解决好经济体制方面的问题,这项工作是可以做好的。福建省关闭了与漳州糖厂争原料的附近两个小糖厂,这件事就处理得比较好。 本报记者
郑启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