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谈谈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前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1
第4版()
专栏:为四化献计献策

谈谈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前景
童大林
(一)
黄土高原和大西北荒凉贫困吗?是的,又不是。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这个地区注定要比锦绣江南落后吗?不见得,事在人为。
大西北是两个大宝库。
一个是,永远开发不尽的能源宝藏。
先从天空说起。西北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是我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日照时数每年在三千小时左右,太阳辐射在正午时间,每平方米地面可产生一千瓦功率。风能资源在这里也最丰富,据已装设的风车运行记录看,一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处于运行状态。
黄河上游水力,理论贮量约六千五百多万千瓦,已经开发的,只有二百多万千瓦。
全国煤炭地质贮量,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占百分之七十左右。全国最大的陕、甘、宁、晋的煤田面积约二十万平方公里,贮量十分丰富,新疆准葛尔盆地一带同样如此。至于石油,玉门、独山子、克拉玛依等地已探明丰富的贮量,塔里木盆地又发现了新的油田。
另一个是理想的动物蛋白质的生产中心。
大西北是一个理想的天然畜牧区。日照好,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饲料作物和牧草的繁殖和生长发育。在地理上有山岭互相隔离的优点,可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对畜禽的大量繁殖极为有利。
更重要的,这里具备着形成完整的强大的生物食物链的优越条件。
——大规模地栽培和繁殖牧草、矮生林及森林。牧草喂养牛羊;矮生林是某些兽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森林还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大面积种植果树。果树面积愈扩大,昆虫愈滋生,鸟兽愈繁盛。这是加强生物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兴建水坝和水利工程。除防洪、发电、养鱼之外,还可灌溉牧区,种植饲料,促进乳牛、肉牛、猪、鸡的繁殖等等。
人们知道,人体的食物营养,主要是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蛋白质是人体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之一,是衡量食物构成水平的重要标志。动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比谷物蛋白质高。今后改变食物构成,将主要依靠畜牧业的大发展,即动物蛋白质的大幅度增长。这是我国农业发展中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的一个新问题。
围绕着开发各种能源资源和新的食物来源,以及利用西北地区其他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整个大西北的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需要有新的宏伟的布局。这难道还有什么犹豫的吗!
除了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生产手段以外,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是决定我国现代化命运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因此,这里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大西北的建设将占什么样的位置,将有什么样的前途?我想,只要我们主观能动性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富饶的大西北将绘出我国四个现代化最新最美的画面。搞得好,西北是会超过江南的。这决不是夸大其词。一八五○年时,美国西部还是一片荒凉。当时人们认为,开发这块地方至少要五百年,甚至二千年。现在,美国西部的状况早已根本改观了。美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很快做到的事,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应该做得到,而且应该做得更好一些。
(二)
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西北黄土高原应该搞成牧业基地和林业基地(或林果基地)。
如果搞成了这两种基地,不但解决了这里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落后贫困问题,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和北阻沙漠的侵袭。
经过近五年的连续试验,用飞机播种“沙打旺”已经获得成功。“沙打旺”是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产量高,营养丰富,能肥沃土壤和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如果进一步种植各种适应黄土壤的牧草和各种经济林、薪炭林、放牧林、用材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等,那么,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展现生产建设、人民生活的新面貌,将指日可待。
可以肯定,黄土高原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大有希望。这里,只举两例。
拿羊来说。一只细毛羊,至少产毛十斤以上。以米脂县为例,如用四十万亩地种植豆科牧草,大养细毛羊,每年可收入八百多万元,等于这个县目前财政收入的五倍。宁夏的滩羊裘皮,更是在国际上著称。盐池县年产羊毛一百万斤,收入一百五十万元,如纺成线,就能收入几百万元;如织成地毯出口,收入就更可观了。此外,大量发展奶山羊,对农户增加收入,也非常显著。
再拿果树来说。作家柳青同志在五十年代,就十分明确地提出,陕北地区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是天然的理想的苹果园地区。如果全部坡地培养成林以后,陕北地区将成为我国先进经济区——园艺基地,成为世界著名的苹果园。他还规划了陕北的最理想的经济地理面貌:坡地—梁地—谷地=果树—桑树—粮食。这里,我想补充两点:一是让所有山头都戴上“草帽”——种草;一是旱粮地要多种些谷子(小米),恢复谷子的名誉,农民是会高兴的。
最近,西北农学院教授孙华同志,对整个西北地区如何发展果树生产,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他认为,西北地区有大量山区、丘陵、沙荒、沙滩,处处都可发展果树。例如:陕北黄河沿岸可大量发展红枣,陕北丘陵可发展葡萄,渭北高原可发展苹果,秦岭、巴山山区可大量发展核桃和板栗,在陕南可以发展油橄榄和柑桔。在甘肃天水、庆阳地区可以发展苹果,在河西走廊(特别是临泽、敦煌)和宁夏的沙荒地区可以大量发展红枣和葡萄。在新疆,可以大量发展葡萄,特别是制干品种(吐鲁番是世界著名的葡萄干产地),也可大量发展核桃、扁桃(巴旦杏)、杏(制干品种和仁用杏)、阿月浑子等木本油料果树。青海的民和、乐都、贵德和宁夏灵武等地,也可适当发展苹果。
此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地栽植抗性强的灌木果树和蔓性果树,例如:树莓、醋栗、毛樱桃、石榴、山葡萄等等,这类果实可加工制造果酱、果酒、果汁。种植这类果树,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也会起积极作用。
至于适合种粮食、棉花的地区,如关中平原、河套以及新疆等地区,则应该特别抓紧现代化的商品粮、棉基地建设。
如果做好农业全面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灌溉系统和防护林带,适当地改良土壤,所谓满目黄沙的“大戈壁”,将变成牛羊遍地跑、林果满山挂的宝地。这是现实主义的畅想曲,而不是“浪漫主义”的梦幻。
(三)
随着黄土高原牧业基地和林业基地的建立,必然会导致现代工业城市的兴起。例如陕北的延安、绥德、榆林将成为工业城市。如果利用黄河湍流,兴建大小水电站,同时修筑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这样就打破了黄土高原与国内其他经济区隔离和半隔离状态,同国内外市场联结起来。
要形成动物蛋白质生产中心,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需要在西北地区建设新式的电化屠宰场、乳品加工厂、羊毛加工厂、野生动物育种繁殖场、冷藏库,以至空运的飞机场,等等。
如此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建设蓝图,何处起步呢?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常识来说,生产关系方面的一切制度、结构,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措施,都必须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使新的生产力去迁就生产关系方面的那些旧框框。因此,问题很清楚,首先必须改变那种自给自足的、强迫命令的、死板划一的经济体制和结构,建立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必须走同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的企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否则,任何生产基地都是搞不起来的。
目前,在改革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方面,正进行一个尝试,就是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丝绸公司,它把丝绸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成为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它的经营方针,首先是想方设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积极支持生产,并且加强科学技术工作,培养技术人才。这种经济组织的目标,是统一安排内销市场,特别是力争扩大出口,进入国际市场。以此为例,黄土高原和大西北的畜牧业和林果业要获得大发展,也可以集中两、三种产品(如皮毛和生果之类)试验建立地区性的新型企业,以输出为目标,把整个产、供、销和农、工、商都带动起来。
现在看来,把行政区划和经济组织混为一体,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了。现在,有的地方,正在进行一种新的试验,即提倡队与队、社与社、农与工、农与商,从生态区划和生产需要出发,围绕一条河流,一片山岭,某一种作物,搞联合经营,再进一步形成科研与经济的综合组织。这种基层的新型经济组织,同地区性以至全国性的大企业结合起来,可能成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制的雏型。
以上说明,如果下决心改变黄土高原和大西北贫困落后的面貌,发展强大的畜牧业和林果业,必须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若干试验开始。
(四)
培养造就千百万现代化建设人才,始终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这个问题,对黄土高原和大西北的建设来说,十分突出,更为迫切。在旧中国,只有寥寥有数的有志之士,抱着“科学救国”的心愿,历尽艰辛地默默无闻地在这祖国“遥远的地方”,流着一滴滴的汗、泪与血,他们不愧是我国科学界的创业前驱。建国之后,从祖国四面八方,奔来一群群沸腾着热血的少男少女,象当年奔向延安宝塔山的革命青年一样,决心把他们的青春和智慧,献身于祖国这块最辽阔广大的地区,进行难以想象的最艰难困苦的开发边疆的事业。他们走过苦难的历程,有着十年动乱的伤心史,但他们中间不少人是坚持下来了,成为现在建设黄土高原和大西北的骨干力量。但是同将来的宏伟事业相比,能担负建设现代化的人才还是太少了,太少了,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
我们要建立各种经济组织和生产基地,但首先要有开发人才资源的基地。没有足够的人才,现代化仍然是一个画饼。
我国科学、教育界都知道,就在这被认为文化落后的地区,却生长着一朵稀有的科学、教育之花。这就是陕西武功这个地方,几十年来,一直集中着一批科学、教育人才,形成一个农业科学与教育的基地。目前,这里有九个科研和教学单位,即:西北农学院,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所,陕西省农林科学院、植物所、水利科学研究所、农林学校、水利学校和武功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科研教学人员二千多人,学生三千多人。这是一支多么可贵的力量啊。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和扩大这个人才基地,确定一系列的正确的政策,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使她成为吸引国内外科学、教育方面的各门学者的磁铁,成为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培养少数兄弟民族的科学技术人才的温床,成为我国和国际学术中心之一。其他省、区也应有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在一定意义上说,要实现现代化,建设人才决定一切。
西北是个好地方呵,她曾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之地,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革命圣地,她也将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富饶宝地。
(这是作者一九八○年四月在西安召开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