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书的命运——识小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1
第8版()
专栏:

书的命运
——识小录 黄裳
书的命运,应该、但实际掌握在谁人的手里?这是最近经常听到人们议论的一个问题。
书,由作者写出,在读者手里流通。这中间,编辑、校对、出版、发行……要经过许多的劳动。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辛勤、创造性的劳动。谁都不应该忽视、也抹杀不了的。但归根结底,起主要作用的应该还是前后两头。读者热烈希望作者写出、并能买到、读到好作品,这是概括的、也是实事求是的结论。
据说我们目前出版发行的办法大抵先由出版社将新书的名目和内容简介交给新华书店,后者根据经验判断,决定定货的数量,生产出来以后负责行销。出什么书,印行多少,决定权全掌握在中间环节手里。作者和读者很少有发言权。这办法看来不能说完美无缺,至少也不免有些古怪。
读者对出版工作的优缺点是有明确的反应的,他们不只在口头同时也用行动表示自己的意见。在书店门口排长队、书籍自由市场的出现,新华书店摆出了滞销书特价专柜,……就都是的。也可以说这是群众对我们的出版工作的监督。
但作者这一头,却少有那样表示意见的好机会。新涌现的作者不必说了,就是老作家好象也并不例外。既然是老作家,总都有些旧作,是否重印,何时重印,作家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一本书一经出版,好象就已在卖身契上画了十字,与爸妈无涉了。有时忽被再版,也只是在送来几本样书时才知道那“喜讯”,这样的情形我总觉得有些古怪。
有些老作家的作品被选进课本或什么文选里了,这自然不是坏事,但有时又发现,原文给改得不认识了,署名却还是自己。我就听见过一位老作家诉苦,“既然非痛改不可,可见文字是不通或至少不行的。那么又何必选呢?”
同一种名著的不同译本,在许多国家是会有许多种的,这并不一定是一种浪费。但在我们这里,却要由什么人选定一种标准的出版。这也许是有道理的。听说有一本名著,出版者认为原有的译本水平不高,决定毁版组织重译,这应该说也是认真的。但后来出版社要修房子了,房修工人提出要读这书,结果是飞快地再版了一次。这种“印书学”也许是一种例外,没有什么典型意义,但说明书的命运到底还多少掌握在“读者”手里,无论如何也还是值得高兴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