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好,活了!”——四川省机械工业战线巡礼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2
第3版()
专栏:

“好,活了!”
——四川省机械工业战线巡礼之一
本报记者 刘宾雁
机器要是会说话,它也会讲出曲折动人的故事来,甚至也会笑,会哭。
在成都市的四川省机电产品展销会上,人们头一个印象就是:很多产品和半年以前相比都变了样子。悦目的色彩,光洁的外观,精心设计的造型……有些机电产品,乍看去会以为是室内摆设。冷冰冰的金属好象也增添了人的温暖,争着向人招手,讨人喜欢。
机电产品的外观,反映出机械工业战线上发生的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变化。
一九七九年年初,出现了一个震撼整个机械工业系统的新情况:由于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有些基本建设工程下马,所需机械设备大大减少。四川省的许多机械制造企业发现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比它们的生产能力差一大截,这一年将有几个月无米下锅。
这种情况过去也发生过。然而这次不同的是,一九七八年十月起,四川省开始试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对于未参加试点的厂子,省机械局也下放了十七项权力,普遍用经济方法管理企业了。这就使工厂的发展、职工的福利和收入同企业的盈亏挂上了钩。于是,同“吃大锅饭”的时代相比,企业生产任务不足这个问题就尖锐得多了。
怎么办?省机械工业局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决定各个企业实行“走出工厂,走向社会,探索市场,寻求用户”的方针。
工厂打开大门,生产资料走向市场,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突破。一个竞争的局面出现了。现在用户成了买主,他要“择优选购”了。“优选”,字只有两个,对各个企业的压力却重千钧。一系列变化都是由它引起的。首先是它使各个工厂重新“发现”了自己。有些无忧无虑的厂长或书记,忽然在市场上发现他的产品已经从“短线”变成“长线”,不受欢迎。也有的企业领导人,本来愁眉不展,不料想绝处逢生,原来他的产品正是人们所急需的。忧也罢,喜也罢,生产和需要这么一碰头,经济内燃机的汽缸里就迸发出火花,长期沉睡着的企业的内在活力便涌现出来了。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又从另一些方面初步解开了束缚着人们主动性的绳索。
几乎每一家工厂里,一个重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过程都从此开始了。
内江市的四川省农机厂,原先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本来嘛,它刚刚提前完成了两万台175型五马力柴油机的生产任务,全面完成了八项技术经济指标,创造了建厂以来历史上最好的水平,为什么不喜呢?不料忽然一个晴天霹雳:一九七九年国家只要它生产五千一百台柴油机,只有去年生产任务的四分之一多一点!不管怎么算,这一年也得亏损五十多万元。这还得了!这一逼不要紧,倒使全厂上下不仅正视了自己在国内市场上的处境,还把一度撂开了的国际市场问题也提出来了。一九七三年以后,他们的175型柴油机在国外也吃香过一阵呢,畅销过东南亚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可是,后来怎么叫日本和印度给挤出来了呢?一分析,发现主要问题是自己的产品品种太单一,十几年都是生产从日本引进的五十年代产品,没有多大改进,所以才失去了竞争能力嘛。大家一致认为,“现在是关系到我厂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问题严重”,决定必须走一条新路——“小马力,多品种,广配套,低成本”的道路。改水箱为冷凝器的七马力180N型柴油机和八、九马力的185型柴油机立即开始设计、试制。老产品也从内部到外观都进行改革,延长了使用寿命,还想尽办法降低成本和价格,在秋季广交会上首批成交二千五百台,重新进入了国际市场。新产品180N型柴油机也于今春出口三百台到泰国创牌子。还派人在国内广泛推销产品,一汽车柴油机,刚一进湖南省境内第一个县城,就全部卖光。配套的喷灌机打开了浙江市场,柴油机和水泵配套,又在贵州省占住了阵地。
产品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人与人的较量——一个工厂的领导班子是不是熟悉生产、技术和善于经营和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的力量是否受到了重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参加管理的积极性是否充分发挥了出来?
一位厂长说:“现在睡觉的时候也得睁开一只眼睛。”这话并没有多少夸张。这正如在过去计划由上边包订、产品由物资部门统购包销的情况下,有人说“厂长可以躺在国家计划上睡大觉”一样,说明不同的体制要求干部具有不同的精神状态。现在,一个厂长或党委书记确实要一只眼睛盯着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变化,另一只眼睛又要紧盯着工厂内部——既要把生产搞上去(现在可不光是产值呀,八项技术经济指标哪一项也不能忽视),还要不断改革管理。好在处于紧张状态的不仅是厂长个人,用四川同志的话说:全厂上下普遍增强了“紧迫感”、“危机感”——你家产品一旦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工厂就要被“淘汰”,至少是前途有限,全厂职工的福利和奖金就会受到威胁。于是,又一个前所未有的情况出现了:职工代表大会开得频繁了,内容充实多了。合理化建议增多了。有些厂,工人主动去设法为本厂宣传产品,招揽订货。接近月底,工人纷纷跑到科室打听各项指标完成的情况……
一位经济工作者颇有感慨地说:“过去发过多少次号召,开多少次电话会议,搞多少次现场评比也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自动地解决了。”我不由得想起綦江齿轮厂的一件事。他们生产的261汽车变速箱,长期漏油严重。过去人家一说漏油,厂领导就说那是因为外厂协作件的质量不好,“我们没办法”。协作厂又说它的油封件是合格的,“我们没问题”。就这么扯皮扯了好几年。去年忽然变了。这两家厂子的人一起六次走访用户,跟车行驶三千公里,仔细观察和解剖变速箱。他们分析它的机械结构,先后收集到上万个数据,终于把变速箱到底是哪里漏油、哪个零件造成以及漏油的程度查得一清二楚。然后,两家工厂又同心协力,从设计、工艺、装配以及零件加工等方面采取改进措施,既攻克了漏油关键,又全面地提高了变速箱的质量。到此他们还不满足,还建立起“道路试验基地”,同七个地区的汽车队订了合同,定期向他们收集试验数据,非要把变速箱的精度提得更高、寿命搞得更长不可。
哪里来的这股劲头?为什么过去没有?从领导干部和职工的语言中就可以得到一点回答。他们现在常说工厂的“生存”、“生命”、“命运”问题等。这些概念的出现,并且主导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就说明工厂办得好坏,现在真正成了他们自己的事了。
“好,活了!”——在四川,当人们谈论经济生活现象时,常说这句话。的确,是“活了”。不仅是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活了,首先是我们国家经济肌体上的细胞——一个工厂、生产队或商店办活了。它有了更多的动力,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开始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生命、个性和内在活力的个体而活动而成长了,这不是“活了”吗?
去年年初,机械工业部门的一些干部想到这一年要“吃不饱”,是颇有过一些“危机感”的,但是到年底一算账,省机械工业局系统各企业的生产不仅没有下降,还比前一年增长了;老大难的增加品种问题,速度也比往年提高了;出口产品猛增了一倍半。特别重要的是给国家的上缴利润超过计划百分之二十七,创出来一个历史最好水平!许多工厂都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或在所有方面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这就叫突破。形势逼着人突破了多年不敢触动的禁区,也突破了精神上和工作上的牢固境界,如“官商”“官工”作风等等,从而自然而然地突破了过去的最好水平。成都市的同志说:“这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一九七九年实行了。”
有好些变化,光靠数字是不足以说明其意义的:哪一年盖过这么多职工住宅?哪一年工人的收入和集体福利有过这么大幅度的增长?老少同堂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潮和各级经济干部学经营学管理的高潮,也是多年来罕见的。
进入一九八○年,困难仍然不少,但是因为经济办“活了”,四川省的同志们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