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比利时的语言纠纷与内阁危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2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比利时的语言纠纷与内阁危机
辛树蕃
在比利时“这块自由的土地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善良的人们在这里生活”。这是世界文坛巨匠雨果当年对比利时的一番生动的描述。可是到了现代,比利时这个风景秀丽、经济发达的西欧国家却受尽了语言纠纷的折磨。正是语言的纷争,执政刚刚一年的马尔滕斯政府在四月九日辞职了。马尔滕斯的辞职,表面上是因为关于国家体制改革的法案在参议院被否决。而实际症结在于六名执政的佛拉芒天主教社会党参议员认为,法案规定的布鲁塞尔地区议会的组成未能充分保证佛拉芒人的权利而投了否决票。
比利时王国有一千万人口,主要由讲两种不同语言的民族组成。住在南部的是操法语的瓦隆族,住在北部的是讲佛拉芒语的佛拉芒族。自从一八三○年比利时独立以来,这两个民族可以说很少和睦相处过。特别是近年来,两者之间的冲突与日俱增,严重影响了政局。语言纠纷与内阁危机密切相连,成了今日比利时一个突出的特征。西欧舆论把这种独特的情况称之为“比利时的不正常”。
比利时的语言纠纷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尖锐程度,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一百五十年前比利时王国建国时,处于少数的瓦隆族便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比利时占据了统治地位。一八三一年国民大会公布的第一部宪法规定比利时是一个讲法语国家。这引起佛拉芒人的强烈不满。经过反复斗争,终于在一九二一年制定了语言法律,规定佛拉芒语为北方的法定语言,法语为南方的法定语言。而首都布鲁塞尔则实行双重语言制。
为了在这两种语言的使用上能够严格保持平衡,比利时历届内阁阁员必须由两族平分秋色。而与语言、文化关系密切的国民教育部和文化部则分别设两个部长,每族一个。不仅如此,政府的各项开支也必须均等,甚至连为警察定制服也必须做到瓦隆族和佛拉芒族的裁缝机会均等。有时为避免矛盾,索性就不使用这两种语言。例如,在海军中,每当军官对说不同语言的下属下达命令时,用英语。电视上放映英语电影时不用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语言翻译。
但是,即使如此,矛盾依然存在。语言之争不仅引起政府危机,而且出现了一个政党因语言而分裂的现象。譬如比利时的第一大党天主教社会党,因矛盾深化,居然分成瓦隆族天主教社会党和佛拉芒族天主教社会党两个独立的党派。
第二次大战后,佛拉芒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超过了瓦隆区。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集权的旧结构已被认为不再适应新形势,建立“一个联邦国家”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一九七○年一些政党提出了权力下放、实行南北区域自治的计划。
十年过去了,权力下放的计划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个重要的障碍是首都布鲁塞尔在未来的联邦中的地位问题。这个讲法语的居民占百分之八十的城市正好座落在语言分界线以北的佛拉芒区一侧。如果按拟议中的某种方案,把布鲁塞尔单独划为一区,那就是在佛拉芒区内加进一个讲法语的自治区。这显然有利于瓦隆族,因而遭到佛拉芒族的坚决反对。但瓦隆族坚持要求布鲁塞尔的未来必须反映出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居民说法语这一特点。正是由于上述矛盾的发展导致了马尔滕斯政府的倒台。
马尔滕斯辞职时说:“在短期内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目前危机的方法已是不可能”。尽管在未来的岁月中仍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困难,但是人们相信,广大人民群众还是要求“朝着能够更好地体现(全民族)团结”的目标前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