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北京人》·曹禺·百老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2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北京人》·曹禺·百老汇
本报记者 张彦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最近访问美国受到热烈欢迎。这又一次生动地反映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
七十高龄的曹禺是应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和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邀请来美讲学的。
早在曹禺来美之前几个月,纽约的戏剧家们就已经开始筹备演出他的《北京人》和《日出》了。这两出中国现代话剧一经公演,在纽约剧坛上立即引起轰动。曹禺看了他们的精湛演出后,十分高兴,也万分感触。他四十年前写的戏今天在美国舞台上用英文演出,引起了他对前后两次访美的强烈对比。一九四六年,他的剧作虽已出名,但这个来自半殖民地中国的学者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如今,他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首先因为他是来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化使者。他对美国朋友们说:
“看了《北京人》和《日出》这两个戏,你就会明白,中国人民为什么非革命不可。今天的历史已经完全证明,中国人民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美国人民渴望了解中国,但就普通美国人来说,他们对中国艺术兴趣极大,却又所知甚少。不少人以为,中国的戏剧就只是京剧,或者还有杂技,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见过的。在看过《北京人》或者《日出》以后,有的甚至发出这样的惊叹:“原来中国也有这样的戏!原来中国人是这样的!这不是我们也可以了解的吗!”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就曾指出,他年前对中国的访问才使他认识到,在美国,“我们的教育制度使我们对东方几乎一无所知”,“一谈到中国的真实生活,我们往往只能目瞪口呆”。然而,在美国,确有一小部分人长期从事对中国的研究,有的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当曹禺来到哈佛大学时,他就发现,他的《雷雨》和《日出》是这里学中文的学生二、三年级的必修课。
曹禺也在不同场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美国朋友们介绍“四人帮”时期的文化专制主义如何黑暗、最近三年来中国文艺界发生了多么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他自己今天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告诉他们,三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有一百个剧本上演或者出版,话剧正在走向繁荣兴旺,一个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正在到来。
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看了不少美国戏剧。他觉得有责任尽量多了解美国的戏剧,从中得到借鉴。
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喜剧《众舞竞技》,是多年来博得好评的节目。音乐喜剧是目前美国最流行的一种戏剧形式。有歌,有舞,往往也离不开色情的表演,一般都是纯娱乐性质。但是,《众舞竞技》这个戏却有所不同,它赋予这种形式以丰富的社会内容。故事讲的是一个严厉的导演为百老汇剧团选雇一批舞蹈演员,他不仅要求了解他们的外表和技巧,还要求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应征的二十四个演员以各自独特的表演,把自己的家庭、历史、个性、幻想以及欢乐和苦恼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它既反映出今天美国青年存在的各种状况和问题,也是他们当中许多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三十四年前,美国的戏剧还集中在纽约市的百老汇。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纽约百老汇现存的二三十家剧院虽然还是一个戏剧中心。但已不是唯一的中心。地区性的剧院已经在全国几十个城市蓬勃发展起来。更值得注意的是小型的、带实验性的所谓“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剧院,已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据说,二次大战以后,百老汇上演费用成倍上涨,许多好戏都因为得不到和观众见面就被埋没了。于是,戏剧界的有志之士才闯出了这条新的道路。这一类小剧院,从外表看有的甚至很难看出是个剧院,里面却很活跃,新剧目不断。百老汇上演的一些比较成功的戏,有的最初即起源于这种小剧院,音乐喜剧《众舞竞技》就是一例。
在美国,大部分剧作家和演员,由于剧作得不到演出或没有戏演,经常处于失业状态,不能不找临时工作来维持生活。但是,他们又舍不得放弃热爱的艺术事业。他们当中不少人就成了这批小剧院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百老汇的日益商业化不满,他们对舞台上色情恐怖泛滥的低级趣味深恶痛绝。对于这样的艺术家们,曹禺感到十分可敬。他觉得,尽管他们目前还改变不了美国戏剧商业化的方向,但是他们代表了美国戏剧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