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别迟疑!——《老舍的童年》后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2
第8版()
专栏:

别迟疑!
——《老舍的童年》后记
舒乙
因为要整理编写《老舍的童年》,很需要搞些调查,我便制定了一个访问计划。
第一天出发去访问父亲的一个做杂工的外甥,年纪也快八十岁了,晚年住在清河的一个敬老院里,得到的回答是已经去世一年了。第一炮没打响。
第二天拜访父亲念师范时的一位老同学。得到的回答是去世刚一个月,终年八十二岁。第二炮也没响。
第三天的计划是走访父亲的姥姥家,并没有具体人做为对象,因为不知道姓马的后代还有谁住在那里。我按着父亲杂文中形容的方向,跨上车直奔德胜门外土城。连续进了三个小村,惊动了那里的几乎所有的居民。一连气见了五位老婆婆和三位小老头,最大的一位已有九十多岁。他们都直摇头,唯一办法是热心地把下一个村的方位指给我看。
黄昏的时候,我转到了土城黄亭子,正巧在“蓟门烟树”的石碑下,遇到一位推着自行车的老农民,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当天下午在大队办公室里还谈论过马家和舒家的事。他把我领到了马家。一进门,我愣住了:全家都戴着孝。马老者刚刚去世了一个星期。经过详细的探讨之后,明确了死者是父亲的表侄,终年七十九岁。最大的惊人之笔是他能记日记。据他老伴说日记中还有关于我老亲的记载。然而,日记已在三天之前被孩子们销毁了,原因是都不认识“古代字”,这是孩子们对繁体字的称呼。出了马家门,天已完全黑了。我对着星空长叹一声,急得要哭。
父亲生前常说,老朋友之中和他同庚的大有人在,都是狗年生的,他们之中有周总理、郑振铎、王统照等。从广义的角度上讲,他说的是一辈人。在这一辈人的一生之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科学、哲学乃至文学、艺术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跃进。不过,这一辈人中现在健在的已经寥寥无几了。
回忆录当然是本人健在时搞起来最方便,因此,还得恳求老一辈的人抢时间,多给后人留下一些可贵的史料。对那些已故去的老一辈人来说,健在的同辈人也能提供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回忆,抓紧时间走访他们也是一项需要抢时间的事。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立即动手,绝不迟疑!要用分秒必争的态度去抢时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