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对密切领导与群众关系的几点看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3
第3版()
专栏:

对密切领导与群众关系的几点看法
边春光
实现正确领导,必须把广大党员和群众中蕴藏着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组织起来。为此,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密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应当创造这样一种气氛:群众中各种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反映上去;各种不大正确的议论通过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及时得到纠正;各种糊涂认识,通过平心静气的讨论,可以及时得到澄清。目前,在相当的程度上,有一些领导和群众在许多问题上并不都是看法一致,并不都想到一起。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想,遵照《准则》规定的原则,可以采取一些能够办得到的措施。粗略说来,有如下几条:
(一)领导干部都要参加支部生活,以普通党员的身分,平等地自由地在党内讨论各种问题,听取各种意见。在这种会议上,大家无拘束地发表各种意见,会有很多好的建议提出来的;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某些隔膜,也会得到消除。关系亲密了,事情办起来就会顺当得多。
(二)各级干部都应广开言路,扩大视听,诸如阅读重要来信,接待来访,主动找人谈话,听取各种意见。好听的话要听,刺耳的话也要听。大家愿意说话了,敢说话了,有地方说话了,谁还在一些不应该乱发议论的场合去发呢!有大道谁还硬去走小道呢!广开言路,有许多好的意见就不会被淹没了。
(三)领导同志主持各种会议,要充分发扬民主,真心实意地发扬民主。要启发大家发表意见,使参加会议的人不光耳朵起作用,如果有什么意见,那怕不是真知灼见,也能畅所欲言。会议上有不同意见,要有意识地引导展开争论。一时讨论不清楚的问题,还不成熟的问题,不要急忙做结论。不是十分急切的问题,可以从容地让大家讨论,一次议不清楚,下次再议。
(四)领导同志要关心群众的思想、学习、生活。领着大家努力干工作,干出成果,当然是领导者的责任。但是,除此以外,也应关心大家的思想和生活。群众思想上有苦闷无人开导,有疙瘩无人帮助解开,生活上有困难无人问津,这种状况确实存在于一些单位和部门。在那里,好象思想、生活方面的问题,不在领导同志过问之列。这恐怕未必恰当,也不符合我们党的传统。“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嘛!
(五)领导同志要常到下面跑跑,走马观花也好,下马看花也好。现在有许多报告,并不完全反映下面的真实情况。有许多会议,也并不完全是了解情况的同志参加。所以,他们既反映不出真实情况,也提不出中肯意见,上面的指示也未必能领会清楚。领导机关光凭看报告,光靠听汇报,就据以决定问题,往往不符合实际,甚至会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有人再光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当然地决定问题,那就更危险了。我总觉得上面有些单位的决策,和下面的想法对不起号来,是上面对、下面错,还是上面错、下面对,这得通过调查研究才能解决。无论办什么事情,大家思想基本一致了,步调才能统一,干起来才有劲。
(六)领导同志要采取一些可能的办法,多接触群众,即使多接触一下机关的同志也好。大家为什么非常怀念战争时期领导和群众的关系?那时有啥话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可以说,在一个铺上睡觉的时候可以说,行军的时候可以说,散步的时候可以说,上下思想沟通,简直没有什么隔阂。当然,现在情况不同了,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不同了,警卫制度也不同了,大家的确也比过去忙了。但是,目前那种只有办公事的关系,甚至有公事也难办的状况非改变不行。还有一种常常碰到的情况,就是要找领导说说心里话,如果碰上领导同志不高兴,没有说上两句,就老是看表。人都很聪明,懂得这是一种文明的逐客令,话到嘴边也只好留半句,或者干脆告辞,免得惹人讨厌。还有,找领导同志谈谈话,不是你卡,就是他挡,虽然还没有到难于上青天的地步,但也有相当程度的难了。这种状况不改变,对密切上下左右关系,妨害很大。
(七)下决心精简会议,减少文件。会议成灾,文件成堆,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会议一多,许多干部泡在会议上。开会就得领导同志讲话,如果领导同志对那件事有调查研究,有见解,讲了,对下面确实有用;如果不是这样,既浪费了领导同志的精力,有时问题说不准,传下去还会出问题。要开会就得住旅馆,吃伙食补贴,看电影,游览名胜,花钱不少。这些钱如果用在建设上,会解决不少问题。有人说,这样开会法,我们国家就开穷了,这未免言过其实,但也未必不需引以为戒。现在有些会开是开了,还惹起开会的人不满意,因为不大解决问题。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来开会时希望很大,开完会失望也不小。说实在的,有些会也不可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文件一大堆,真正看的有多少?纸张紧张,印刷也紧张,何苦花力量去印那些不大起作用的官样文章呢?省出点纸张多印点好书,岂不皆大欢喜吗!
(八)慎重地正确地任用干部,是密切领导和群众的关系,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性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任用干部要德才兼备,不能有所偏激。任用干部,要真正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考察结合起来。现在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对上会看眼色行事,很会“琢磨”领导意图,他身上有两个口袋,领导喜欢什么他掏什么。这种人尽管没有真才实学,甚至思想品质并不那么好,虽然群众对这种人嗤之以鼻,也会得到重用。而有的人虽然不大能说会道,也不会吹吹拍拍,但确有实干精神,群众也信任,领导上却看不上眼。如果有的人有点见解,好发表点不同意见,看起来不那么
“唯命是从”,虽然有能力,但碰上不欣赏这种人的领导,也很难得到很好的使用。这既埋没了人才,也影响了领导与群众建立真正密切的联系。我看还是唯才德是举,不能唯听命是举。还有一种情况,一个领导干部到了一个地方,总是千方百计搜罗自己的老部下、老同事。当然,可能对自己的老部下、老同事比较了解,也容易合作,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了把工作做好,互相熟悉的同志搭一个班子,工作起来顺当,如果是出于公心,并无私念,这无可厚非。但硬是有这种情况,自己的老部下和“外来户”两个人相比,明明“外来户”强得多,对老部下却委以重任,“外来户”则不被重用。这对工作有什么好处?这对加强团结有啥好处?难怪人们说,“用人唯亲”的毛病可不容易改掉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