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俾路支省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3
第6版()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俾路支省纪行
本报记者 李云飞
记者最近到了巴基斯坦西部与阿富汗接壤的俾路支省进行访问。
俾路支省的首府基达,四面环山,形同城堡。也许正因为如此,在俾路支语里,基达的原意也是“城堡”。它的东南面是布兰山口的入口处。这个山口是沟通中亚和南亚的要冲。在它西北约六十英里则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的重要通道恰曼山口。
俾路支省地广人稀,面积十三万四千多平方英里,占巴基斯坦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人口却只有二百四十万。基达以北主要是巴丹人,约占百分之四十,其余是俾路支人。这里是部落地区,据统计有大小部落四百多个。大部分人过着游牧生活,冬天南来,夏季北去。从葱绿的旁遮普平原来到灰黄的俾路支高原,在色调上就给人以强烈对比的感觉。貌似贫瘠的俾路支省,其实自然资源是富饶的。这里的畜牧、水果、森林、渔业相当发达,煤、铬、硫磺、大理石、重晶石等矿藏也很丰富。南部沿阿拉伯海有三百五十英里长的海岸线,而且有瓜达尔这样的优良港口。因此,俾路支省一直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觊觎攫取的目标,是其南下印度洋的必经之路。苏联入侵阿富汗,对俾路支省造成的威胁更加严重。事实上苏联也已经为其继续南下扩张做了部署。
站在恰曼山口,可以看到一英里远的阿富汗境内荷枪的苏联占领军和蠕动着的坦克、车辆。据巴基斯坦朋友讲,山口附近驻扎着六千多苏联军队。俾路支省也和西北边境省一样,自从苏联占领阿富汗以后,涌入了大量的阿富汗难民。俾路支省政府的难民专员向我们介绍说:在这个省的难民已经多达十一万四千多人,基本上来自坎大哈、赫尔曼德、赫拉特等省,大部分是巴丹人。难民中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现在夏天到了,水、帐篷和医药都很缺乏。俾路支省一年当中气温相差很大,夏天高达摄氏五十度,冬天则是零下二十多度。这些难民的凄惨处境我们是亲眼目睹的。我们访问了离恰曼山口不远的科加克难民营。那里有六千多阿富汗难民栖身在荒芜的山沟里。一位来自加兹尼省农村名叫马哈穆德·沙明的老人给我们念了一封刚刚收到的信。这封信是同村的幸存者托人捎来的。信中说,一个多月前,苏联人攻打这个仅有四千人的村庄时,竟有三十四人被屠杀,八百三十一人被抓走,三百四十间房子被烧毁,三十八间房子被捣掉,十二名小孩被炸死。至今也不知道这些被捕亲友的下落。一位名叫拉加布·阿里的年青人是达乌德时期的政府官员,苏联人怀疑他同情游击队,把他抓起来,施加各种酷刑。两个多月前,他才从监狱里逃了出来。他对记者说:“正是由于苏联人的残暴,凡能拿起武器的青年人都参加抵抗。可以说全体阿富汗人都是穆斯林游击队。”
人们知道,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早就盘算着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他们极力煽动那里的民族情绪,训练并武装那里的一小撮分裂势力。过去,俾路支省曾经是一个比较容易动乱的地方。但是,现在事情正在朝着与霸权主义者的愿望相反的方向发展。我们访问中接触到的各界人士,从部落首领到平民,从社会活动家到商人,尽管他们的政治观点和党派背景各不相同,但是都认为,目前的俾路支省的社会秩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都更为安定团结。一位政府官员解释说,这么多的阿富汗难民在这里,他们的惨状清楚地告诉我们,俄国人进来究竟意味着什么。因此,这种外来威胁反而促使我们更加团结起来。在许多场合,俾路支人都向我们表示:“我们俾路支人至少与其它兄弟民族是一样的爱国者。”《俾路支斯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在保卫巴基斯坦方面,“他们(俾路支人)将肯定地显示是任何侵略者都不可摧毁的屏障。”
俾路支省形势改善的内部原因是巴基斯坦现政府采取了比较现实的政策和措施,如解散海得拉巴特别法庭、释放被捕的一些部落首领和官员等,同时致力发展生产,改变俾路支省的落后面貌。基达的契尔顿榨油厂,两年前我们去参观时年产只有六千吨,现在已提高到八千吨,基本上满足了全省食用油的需要。拥有五万纱锭、一千一百台织布机、设备现代化的布兰纺织厂也已经全面竣工投产。此外,地毯、刺绣、大理石加工等中小工业也在迅速发展。政府发展计划中的优先项目是水利和交通运输。本财政年度,这两项拨款是八千四百一十六万多卢比和四千一百四十一万多卢比,分别占总投资额的百分之二十三点四六和百分之十一点五四。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政治和经济都在发生着令人鼓舞的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