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晴窗随笔》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5
第8版()
专栏:

《晴窗随笔》的启示
金 葵
《文汇报》一月三日,刊载了叶圣陶《晴窗随笔》之一《德智体三育》一文,读后又接读了附在文后的作者的《晴窗随笔》小引,很受感动。
《晴窗随笔》小引说到:自己近年来因病,“稍稍用心就不得安眠”,“但是做不到什么都不想,有时想的还不少”,由于记忆力差,“想到写随笔”。又因为视力衰退,看书报必须“眼镜和放大镜并用”。而写些什么就不能两镜并用了,只好随写随用两镜检查。“还得靠阳光”,现在上午九点到下午四点如果晴明,才能写得成。因此,自己的随笔叫做《晴窗随笔》。
这段小引,感人至深。叶老执笔,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而他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广大青少年,是为了祖国的四化建设和光辉未来。他日常耳闻目睹,心情激动,时有“想头”,为了扬正纠偏等,他不得不拿起笔来,发表自己的心声,期望于人们有所裨益。这种对人民、对四化的强烈责任感,促使他坚韧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
叶老的这篇《德智体三育》(仅是“之一”),一如既往,写的贴切在理,丝丝入扣而又平易近人,是璞玉般的好文章。这样的佳品他当然不是为写而写出来的,而是缘于事,动于情,自然执笔成文的。我想,这可以说是写出好文章的一个“诀窍”吧。我们现在有的作者(包括笔者在内),有时出于一种狭隘的心理(例如为了炫耀自己,显示个人名声),不作切实的努力和下刻苦的功夫,只是为写而写。这样,怎能写好呢?这里,我想起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表示很欣赏这样的意见:“诗、以言我之情也,故我欲为则为之,我不欲为则不为。……今之人,欲借此以见博学,竞名声,则误矣!”这些话是很有见地的。
而今,我们从叶老《晴窗随笔》的写作中,不是能得到多方面的启示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