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贞观史话——唐昭陵采访札记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6
第3版()
专栏:

贞观史话
——唐昭陵采访札记之四
看了昭陵博物馆收存的文物史料以后,深感贞观时期从前廷到后宫,勤于学问,研究、探讨、争论和立说著作的风气很浓,求知的欲望较强。
历史上有不少王朝的某些错误、挫折是由于无知引起的。李世民等人能搞成一些改革,跟他们求知好学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一天,太宗引导群臣研讨创业难还是守业难。宰相房玄龄认为创业难,魏征强调守业难。经过各抒己见的争论,李世民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看法。他说:“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征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业之不为易。然创业之不易,既往矣;守业之难,方与公等慎之。”得出了当时要注意守业的结论,为坚持轻徭薄赋、廉洁奉公、严肃法纪等措施打下较好的思想基础。
李世民及其周围的人,在学习方法上有个突出的长处:牢牢记着反面教员提供的惨痛教训。他在探讨如何使用民力的问题时提出:传说中大禹凿山治水,工程不小,民众并无诽谤怨恨之词,是因为于民有利;秦始皇建宫室,引起怨恨和造反,是因为损人利己。如果无止境地纵欲,危亡立刻就到来了。我本想建一宫殿,但想到秦王朝覆灭的前车之鉴而作罢了,希望王公百姓都体会我的心意。《通鉴》记载说,从这以后二十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这种说法虽有夸张,但也部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李世民及其周围的人,还很认真钻研史书,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经验。贞观四年,太宗问大臣肖瑀说,隋文帝比我好吗?肖说,隋文帝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晌午。五品以上的官坐论政事,算是“励精之主”。太宗说,此人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我就不这样做,“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难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他还下令各个衙门,凡是发现诏令不妥时,不能照旨实行,务必提出意见,尽到自己的责任。为了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太宗又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提出五条原则:(一)自古以来,帝王常常嫉妒有才能的人,我见了别人的才能,看成是自己的才能。(二)一个人不能什么都会做,我总是用人之长,不用其短。(三)我敬重贤良,正确对待犯错误的人。(四)君王常憎恨正直的人,我褒奖正直,没黜责过他们。(五)古来都是贵中华贱夷狄,我独不取这种偏见,同等看待汉族和非汉族的人。李世民在这些方面是有长处的。只是吹嘘过头了。魏征生前不顾个人安危,直谏二百余事,功劳不小。死后却因为举荐过的一个人背叛了李世民而受到怀疑,李世民下令推倒他的墓碑,直到弄清真相以后才修复。好在他还知道改过,总结吸取一些教训。
唐太宗李世民还曾作帝范十二篇,传授给唐高宗。他对高宗说:你应该学古代圣王。象我这样,做过不少烦劳民众的事,说不上尽善尽美,是不足效法的。我功大过小,能保持大业。你没有我的功劳,却承受了我的富贵荣华,极力学好也只能保个平安,如骄懒奢侈,连生命都难保。建立一个国家,成功很困难,破败则容易,保持帝位很艰难,失去很容易,你要懂得爱惜、谨慎呵!
他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学识和见解也不差。她从帝后的角度总结了不少经验。她的哥哥长孙无忌,是太宗当皇帝以前的老朋友,曾辅佐他统一天下和登上皇位,平时能随便出入皇帝卧室。太宗多次想让他担任重要的职务,文德皇后引用自己总结的历史经验劝告他说,我的地位已经尊贵极了,不愿再让我的私亲掌握大权。汉朝的吕后、霍光擅权误国的史实应该作为前车之鉴。由于太宗不听,仍让长孙无忌担任了要职,文德皇后就密令她哥哥坚持推让。直到她临终以前,还奉劝太宗说:房玄龄辅佐你很久,做事谨慎严密,从未泄露你的奇谋密计,现在并没有发生大的过失,希望你不要抛弃他,让他恢复宰相的职务。至于我的亲属,并没有多少德能,掌握了大权,反而危险,容易出问题,要慎重对待!李世民只好采纳,批准了长孙无忌不再担任要职的请求,恢复了德才较高的房玄龄的宰相职务。
本报记者 王焕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