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省亲归来话香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8
第4版()
专栏:

省亲归来话香港
抚顺煤矿安全仪器厂工人 傅梅芳
我是抚顺煤矿安全仪器厂的工人,四岁时过继给大爷、大娘。我的生身父母在香港开设“有限皮革公司”,父亲是公司的董事长。大弟在美国开设父亲的分公司,三姐、三姐夫在法国开珠宝店,四弟在加拿大留学,其余亲人都在香港居住。近年来,我两次去港探亲,先后在香港居住了十个月。
窒息的社会风气
一九七四年八月底,我怀着既高兴,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去香港探亲。我到香港以后,亲戚朋友们都前来探望。在那里,待人接物处处都要考虑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能失了身份。小姐要有合乎小姐身份的仪表、风度、做派。我不习惯那些俗套,就躲在自己房间里看书、看报、看电视。可是,每天报纸上、电视里都充斥着不少离奇古怪的社会新闻,什么某少女失踪后沦为娼妓;某酒吧间、夜总会被抢劫。还有十七、八岁的妙龄女郎在报纸上作自我介绍,登卖身广告等等,真是不堪入目。这种社会风气,不要说我们内地去的人感到窒息,就是一些长期居住在香港的同胞,也呼吁港英当局取缔黄色新闻,要求对青少年进行正当的教育。
在香港,青少年的犯罪率很高。抢劫、行凶、吸毒、自杀、酗酒这类事情更是经常发生。有位米店老板的儿子突然失踪。失踪后,这位老板接到一个电话,限他三天之内把赎金送到指定地点。老板赶忙去警方报告。没过多大功夫,他又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他更换送钱地点,并严厉警告他如果再去警方告发,就干掉他的儿子。没办法,他只好把钱如数送到指定地点,才算换回儿子的一条性命。
类似这样的事,我也遇到过。有一天夜里,我和妈妈上街回来,一个眼戴墨镜、嘴叼雪茄烟的家伙一直跟踪我们。到了家门口,我打开手提包,取钥匙开门,以为进了家就安全了。妈妈赶忙按住我的手,去按门上的电铃。那家伙以为屋里有人,不便动手才走了。原来,香港有一些以强抢、行窃为业的集团。所以人们生活总是提心吊胆。
高消费带来的苦闷
为了增进对香港社会的了解,一九七八年赴港期间,我和我爱人曾到一家电子公司去考察。这家公司是由四个兄弟经营的,工艺、设备先进,采用流水线作业。机械化焊接集成电路线路板,十个工人一天可以装配一千块以上,效率高,质量好。但是,工人劳动强度很大,工作一上午,只有五分钟上厕所的时间。流水线上,监工发现哪个工人手脚慢,就在背后咳嗽、跺脚,发出警告。这家公司的工人一般月薪八、九百元港币,折合人民币三百来元,收入是很高的。但消费水平也很高。在香港租一间十二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房租高达港币四百五十元,约合人民币一百四十元。教育费也很高,以小学为例,每人每月学杂费也得一二百元港币,合人民币三十到六十元。蔬菜更贵,如果遇上刮台风,蔬菜价格猛涨,有时买一斤白菜竟然要花七元港币。至于医疗费用那就更加昂贵了。我在香港割除眼皮上的一个小脂肪瘤,竟花了二百元港币。在香港,人们最害怕生病,一旦生了病,不但工资扣光,还要支出大笔医疗费用,弄得不好,一场病就会搞得穷困潦倒。那里,工人病休没有工资,年老不给退休金。那些年老无靠,工伤致残,失掉就业机会的人,生活更凄惨。我看到不少沿街乞讨的人,很多就是失业工人。
在香港的工人家庭中,确实有不少人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电气设备,但大多数是用分期付款的办法赊购来的。赊购利息很重,如果债务人到期无力偿还本息,赊购的设备就要没收。所以,工人只要一赊购高档消费品,就得拚命干活,挣钱还债,不然,债务越背越重,最后只得倾家荡产。
空虚的精神生活
我在那里见到一对一九七五年从福建申请入港的青年夫妇。男的原是个大学生,在内地有很好的工作,由于羡慕资本主义表面的繁荣,辞退了工作,同爱人一起,带着一个小女孩到香港投奔女方的姑姑。男的本来是学电的,但在香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到一家电子公司去干磨表蒙子的简单活。一个人挣钱养不活三口人,女的也只好到这家公司去做工。后来,她怀孕八个月了,想请假到医院检查,老板不但不准假,还故意派她干重活,想把她挤走。当这位女工得知我是从内地去的,她就哭着对我说:“好妹子,你要是没有退职,就赶快回去吧!”
有些妇女的境况更加可怜。有一天,我和姐姐上街去,迎面走来两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象喝醉酒一样,走路摇摇晃晃。听姐姐说,这是酒吧间的女招待。老板为招徕顾客,给她们服一种药,吃了以后兴奋,接待男顾客就特别殷勤。但是药劲一过,人极度疲乏,下了班,连走回家都很困难。
我深深地感到香港这个外表繁荣的地方,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富裕,精神生活却是空虚的。
原载四月二十四日《工人日报》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