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一定要治住高粱芒蝇——记青年技术员谢祥林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9
第2版()
专栏:贵州通讯

一定要治住高粱芒蝇
——记青年技术员谢祥林的事迹
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青年技术员谢祥林在一篇科学论文中,提出了防治严重危害高粱生长的高粱芒蝇的办法。这篇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国际昆虫生理学生态学研究中心来信,邀请他参加今年五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高粱芒蝇国际研究专题讨论会”。
谢祥林原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局植保植检站工作,不久前调到了贵州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那是在一九七三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推广杂交高粱,但高粱出苗后就有一种小虫潜入心叶取食,心叶逐渐凋萎,以至枯黄、死亡,造成了枯心苗。有些地块甚至发生了成片毁灭的现象。这种小虫就是高粱芒蝇。它是七十年代初,南方一些地方在推广杂交高粱时新发现的。而在国外,虽然南欧及亚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都有发现,但是,关于它的资料却少得可怜。
谢祥林接受了防治这种虫害的任务,他决心为治住这种害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方面他全面系统地考察这种害虫的生活史,一方面请求领导上划给他几分地作小面积的防治试验。
夏天的日日夜夜,谢祥林聚精会神地蹲在有高粱苗的钵子旁边。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时刻:许多高粱芒蝇的幼虫——小蛆从高粱枯心苗内爬出,有的爬到湿土缝隙,就地潜入,有的爬到干土地方,无缝可钻,又爬到它处。之后,谢祥林又观察幼虫化蛹的情况。单是幼虫入土化蛹,就花了他十七个白天和夜晚,这才弄清了幼虫入土化蛹多半在凌晨五、六点钟的时候。
高粱芒蝇的生命史有二十来个阶段,成虫羽化、交尾、产卵、幼虫孵化等等,每一个阶段,谢祥林都象观察入土化蛹一样作了细致的观察。他懂得,要使科学数据可靠,观察就得十分认真。例如关于成虫产卵问题,在交尾后几天之内产卵?产卵最多的是哪几天?一只雌虫一般产卵多少?一天之内产卵最多的时刻在什么时候?卵产在植株的哪些部位?为什么对产卵部位的选择性很强?等等,都不厌其烦地进行观察,作了记录。由于反复细致的观察和试验,谢祥林对高粱芒蝇的研究就有了不少新的发现。例如据报道,高粱芒蝇未经交尾的雌虫,卵在体内虽已发育成熟,但不能产下来。可是,他在大量个体饲养高粱芒蝇时却发现有极少数的雌虫不经交尾也可以产卵,不过,产卵的数量很少,孵化率很低。
谢祥林在研究高粱芒蝇的过程中,正是“四人帮”大肆鼓吹“知识无用论”的时候,“技术挂帅”、“白专道路”的帽子满天飞,一些好心的同志劝他要警惕。
但是高粱芒蝇的严重危害和农业生产上受到损失的情景,使谢祥林的心情不能平静,使他不甘中断他的研究工作。当时他连开会的休息时间也要到试验地里去观察和作记录。
这样,他终于得到了关于高粱芒蝇对高粱的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时期、不同生育期危害情况的对比试验的系统资料,得到了高粱芒蝇一年四季生育、繁殖、越冬的一整套的第一手材料。正是这些第一手资料,使他对高粱芒蝇危害有了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也就找到了防治这种害虫的方法。 新华社记者 郭丕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