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漫话集市贸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5-02
第3版()
专栏:经济随笔

漫话集市贸易
在电影《五朵金花》中,“三月街”的热闹场面,使人难忘。“三月街”是云南白族地区一年一度的重要集市和节日,相传起源于唐代,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云南大理旧城西点苍山麓举行。除“三月街”外,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四月八”等,也是各民族一年一度的集市和节日。在赶集的日子里,要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还要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
然而,大量的频繁的集市活动是在平时进行的。这种传统的贸易形式起于何时?据考证,约起源于殷、周之际,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诗经》中所记“抱布贸丝”和《周易》中所说“日中为市”,就是集市的雏型。春秋时期,各国首都均设“前朝后市”,集市就设在朝廷官署的后面,买卖甚为便利。
我国古代的集市贸易中,也有市场管理条例,规定了哪些物品允许出售,哪些禁售。据《礼记》记载,那时禁售的物品有五大类:一类是体现统治阶级品级之物,如“圭璧金璋”、“命服命车”等;第二类是宗教用品,如“牺牲”、“宗庙之器”等;第三类是武器;第四类是不合规格的商品和成衣、熟食等;第五类是“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这些条例,一方面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经济的特征和保护农副业生产的要求。(编者按:现在有些地区的集市上,某些人竟出售鱼苗、细虾、青蛙、蛋壳般大的梭子蟹、未熟的瓜果、自由砍伐的竹木材等。这些人为了赚钱滥捕乱伐,破坏了生态平衡,浪费了资源。希望各地对集市贸易严加管理,采取措施,制止破坏农副产品资源的行为。)
到了汉、唐,集市更趋繁荣。西汉时,长安有东市、西市、槐市等。唐代岭南有墟市,西蜀有亥市,北方有集,神庙定期举行庙会。北宋时,交易已不限于城区,市场开放时间也不受限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有的地方还出现了“鬼市子”,每天五更“点灯博易”。这种“鬼市”的形式,直到解放前夕在北京仍可见到。此外,庙会也更普遍,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有的地方将集市称作“墟”或“场”。群众对赶集一直都很重视,因为赶集给人们带来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好处,故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林彪、“四人帮”把集市贸易叫作“资本主义尾巴”,足见其无知。其实,集市产生之日,资本主义压根儿连影子还没有呢!他们对集市采取“围、追、堵、截”,妄图扼杀,结果事与愿违。“四人帮”还在辽宁省搞了一个所谓的
“社会主义大集”的“样板”——“哈尔套经验”,强迫农民高价买进,低价“交售”,搞得民怨鼎沸,鸡犬不宁。粉碎“四人帮”之后,某些人对报刊宣传集市贸易不以为然,往往还加以非难,实在令人费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的集市贸易得到了恢复。目前,全国农村集市已有三万六千多个,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已有二千二百多个,它弥补了国营商业的不足,方便了城乡人民生活。集市的管理工作也开始跟上来了,赶集的农民高兴地说:“过去撵集,现在管集”,“过去见了可怕,现在见了可亲。”当前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搞好管理工作,把集市管好搞活。一些地方群众的要求是:一、扩大、修整场地;二、增添必要的设备,如售货棚、公平秤、存车处等;三、加强卫生管理,建立检疫制度;四、取缔欺行霸市、投机倒把活动,保护正当交易。我们相信,只要加强了对集市贸易的领导和管理,就一定能够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姚赣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