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让优秀人才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中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5-03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让优秀人才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中成长
记者在文教科技部门采访,发现有一种严重影响优秀人才迅速成长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习惯势力。这种习惯势力不破除,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优秀人才就很难涌现出来。
不少年青的作家、科学家、教师、演员、医生在同记者议论这一问题时,常常提到去年《人民日报》刊登过的一幅漫画:一个人手持一把剪刀,瞪大眼睛审视着一排排小树苗,题目叫“谁敢冒尖”。现在,大家就怕这种削“尖”的人。
青年科学家竺苗龙,一九七八年三月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会上,他和别人合作的两项科研成果,受到奖励。在多级火箭的速度极限、最好排列、最省加注燃料等问题上,他提出了独到见解。在人造天体的轨道方面,他勇敢地提出,国外传统给出的轨线并非最优,进而成功地研究出了更优轨线。竺苗龙的事迹登报以后,既使他在全国崭露头角,也使他在西北工业大学处于非议之中。有人认为竺苗龙资历浅,不相信他能搞出那样大的科研成果。有人说他“骄傲”、“目无领导”、“想出风头”,等等。种种非议,使竺苗龙非常苦恼,只好向学校领导请求调动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专门组织了调查组,到省内外和中央有关科研部门进行了调查,证明竺苗龙确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之后,流行了一年多的非议,才基本平息。
现实生活中还有这种现象:当一个人碌碌无为时,谁也不谈论他有什么缺点;若一旦做出了非凡的成绩,日子反而不好过了,随时有人出来宣布和评价他的缺点。有些缺点,显然是用放大镜找出来的。甚至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形成的独特性格,语言上的某些特点,也被斥之为“自由散漫”、“怪脾气”、“神经病”。陕西三原县中学教师杨中州,二十年来业余自费搞调查,编写出版了有关“西安事变”历史的两本书。其中不少材料是在被抄收的艰难情况下整理的,这也算是一种事业心强的“冒尖”吧。可是,他们县里的某些人认为,一个教历史的中学教师干这种事,还要专门的历史学家干什么!于是,种种流言蜚语到处传播,使他的家庭一度不和,差点散了摊。
以上,都是平均主义在人才问题上的表现。它只准人们碌碌无为,不准人们有所作为,更不准少数优秀人才“冒尖”。这种平均主义,来源于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观念,极大地妨碍了科学文化领域里出类拔萃人才的成长。过去,所谓“三名三高”、“反动权威”、“白专道路”之类的棍棒,已经压制和摧残了一大批文化科学界的杰出人才。今天,在极左思潮流毒和小生产者狭隘观点的影响下,出现这种削“尖子”、歧视人才的事情,对四化建设危害极大,更要引起领导同志的深思。
如何解决优秀人才迅速成长的问题?许多同志认为,除了各级领导的重视,还必须反对平均主义,从社会舆论到物质条件,都要创造一个适合于培养和扶植优秀人才的环境。
一、努力造成尊重和学习优秀人才的好风气。对献身四化的优秀人才,报刊等宣传部门要给予热情表扬。本系统、本单位更要搞好向优秀人才学习的活动。在同志间,要提倡谁先进就向谁学习的良好风尚。
二、各级领导要带头支持“冒尖”。对平均主义的种种表现,各级党组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大家从优秀人才身上吸取力量,共同进步。对有意中伤、刁难的人,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教育。
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按照优秀人才的工作需要和贡献大小,创造一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供较多的深造机会,帮助他们在更合适的环境中尽快成长。
四、对优秀人才的缺点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能求全责备,要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大胆提拔,委以重任。
本报记者 景杰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