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为了祖国,奋斗不息——影片《李四光》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5-03
第8版()
专栏:影评

为了祖国,奋斗不息
——影片《李四光》观后
奚姗姗
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攀登地质科学高峰上所建树的功勋,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影片《李四光》形象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献身于科学、不断探索真理的奋斗历程。
影片创作者为了艺术地再现李四光为祖国、为科学奋斗不息的精神力量,在影片的开端和结尾的处理上颇具匠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银幕一开始时是:地球仪,李四光伏在办公桌上睡着了。老伴许淑彬走来深情地看着他。他醒来后又要继续工作。许淑彬用手按住他,说:“仲揆,你还记得你过去的话吗?”接着是李四光一边听着老伴给他弹的《奋斗曲》,一边进入了回忆:从一九一八年到一九六六年,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这样的开始寓意深刻,隽永含蓄,使人物一出场就显露出奋斗一生的性格特征。而影片的结尾则跟开端紧紧呼应,更深一层地展示人物奋斗不息的精神力量。仿佛使人听到:科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是什么力量推动李四光一生这样顽强不息地奋斗呢?影片不是孤立地描写他的科学活动,而是注意展示他为科学奋斗过程中的广阔社会背景,表现李四光为了祖国建设不断探索科学真理的爱国热忱。用科学为自己的国家服务,这就是他一生坚定不移的信念。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李四光从国外回到祖国,等待着他的是崎岖艰难的道路。但种种磨难,并没有动摇他为了祖国建设,毕生献身于地质科学的坚强意志。有这样一个情节:抗战期间,李四光随着地质研究所迁到贵州,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青年时代的好友宋雪涛相遇,宋雪涛在国难的沉重打击下,陷入家破人亡,穷困潦倒的悲惨境地。李四光面对怀着痛苦绝望心情的好友,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恳切地安慰他:“雪涛,还记得你给我写的那条幅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活不会永远是这样的,我们总该着眼于未来吧!”接着,画面上出现了李四光和两个地质人员一起在野外考察的情景,他手拿地质锤敲打着一块块的岩石……具体而生动地刻画出他的顽强意志和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一九四九年,苦难深重的祖国得到了解放。李四光为祖国、为科学奋斗的理想,进入了新的领域。影片在艺术地再现李四光这段新的奋斗历程时,没有回避他所遇到的新的矛盾和新的困难。而是突出他仍然坚韧沉着,毫不倦怠地向科学进军,向地质理论探索。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支持下,他的科学理论得到了实际的应用,打开了一座座地下宝藏的大门,为开辟石油资源作出了巨大贡献。接着,在地震灾害面前,李四光又以新的科学探索精神,独排众议,破除地震不可知论,提出地震可以预报的主张,并以七十多岁的高龄投入地震预测的科学试验中。至此,影片将李四光这样一位攻克科学城堡,攀登科学高峰的先锋战士的形象,生动、具体地树立起来了。尤其是著名演员孙道临同志的成功表演,使银幕上的李四光形象,既是一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巨匠,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有爱有憎的普通人。地质方面的科研人员、干部见到孙道临同志时说:“真象,真象!”“我们的老部长又回来了。”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李四光》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所取得的成绩是可贵的。但仍有不足之处。李四光,作为科学家,他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一颗永远闪光的明珠;作为知识分子,他所走的从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道路,是人们的榜样。可是,银幕上李四光形象的思想深度缺乏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特别使人遗憾的是对李四光一九五八年入党这段经历没有给予艺术的再现。李四光在入党时倾吐了自己的衷肠,激动地说:“我一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共产党就是我最后的归宿”。这是李四光对自己一生奋斗道路的最好总结,理应得到深刻的表现,可影片里却没提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