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山歌好唱口难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5-10
第8版()
专栏:

山歌好唱口难开
王朝闻
经过三峡出川,在奉节、巫溪和巫山的一些县社,好几次听到这样的反映:有不少山区社员,一辈子还没有看过电影。由于居住分散和远离市镇(有的离市镇一百二十多里),别说下山看场电影,就连买油盐等日用品也很费事。怎样才能使他们在辛苦劳动之余,得到丰富一些的文化生活,的确是一个令人关心的迫切问题。
在巫溪的一个公社所在地,县委帮助我们满足了听听山歌、号子和锣鼓的要求。这些业余演奏者,来自不同的社队,平日少有机会在一起合奏,所以听起来难免觉得有不太谐调的地方,诸如结尾少打了两锤锣等等。但一时还说不出原因,为什么我们常常听得很入神。现在我一面写这篇短文,一面也在听着这些令人振奋的锣鼓录音。单说那锣鼓牌子,例如《牛擦痒》这样的名称,就很有乡土味,也是很有趣的。
据说,这些群众自己娱乐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节目,过去不只是在节日里才演奏,而且在薅秧等劳动场合,也经常要演唱的。可惜在那些极左思潮泛滥的年月,被当成妨碍生产的东西取消了。当这次我们欣赏这些节目,屋里和院里,都有大人小孩挤着来听。当我们已经上路,转弯时还听得见广场上欢畅的唢呐和锣鼓。这是演奏家被人们留住,重新在为大家演奏。我希望,在那些乐于欣赏这些节目的孩子中间,很快会出现未来的、既乐于娱乐自己,也善于娱乐别人的演奏者,免得这些民间艺术失传,并争取新的条件使它发展起来。
正如东北有二人转,四川也流行过金钱板、洋琴……。在成都过春节,我欣赏过一些很好的评书等曲艺。木偶、皮影、说书,虽和各省的形式风格不同,却都是长期为群众所欣赏、所喜爱的。在山区,当放映队和电视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现在,如果能使那些一两个演员走村串户的群众文艺、地方文艺,及时得到继承和发展,便可以部分地填补群众文化生活的空白。即使将来电影、电视都能够普及到山区,为了巩固和发展群众文艺的地方风格,各地的文艺主管部门也都有必要重视这一点:趁老一辈的业余艺术家还活着,还有机会把他们的本领传授给后代的现在,立即动手,在抓满足城市群众需要的文艺节目的同时,抓紧各种小型的却为广大农村所迫切需要,所便于掌握的文艺活动。
当然,这可能有“山歌好唱口难开”的困难。但是,只要各级领导热心支持,就一定也会到处盛开出文艺的百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