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体制结构的科学性与自动调节理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5-12
第5版()
专栏:

体制结构的科学性与自动调节理论
金骝 凡雷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对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发展了专门研究关于系统自动调节和相互适应的理论,这就是现代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这些理论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体制结构的科学性问题提供了方法。为了阐明体制结构的自动调节问题,我们先从自动调节的简单原理谈起。
系统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调节方法,一种是一次调节,另一种是反馈调节。
一次调节,有如发射炮弹,轰击地面固定目标,只要计算好距离和瞄准方向即可。打飞机也是这样,计算出它的飞行速度、方向和炮弹轨迹,以确定炮弹发射的角度。这种一次调节的方法,对于静止目标或者运动方向、速度变化不大的目标,是有效的。
如果飞行员突然改变航向和速度,已经发出的炮弹就无法击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研究雷达控制高射炮问题时,开始设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灵活、更科学的调节方法?他们发现,生物早已在使用一种巧妙的方法,这就是反馈调节。
以鹰抓兔子为例。鹰如果把自己当作炮弹,在瞄准兔子后便闭上眼睛径直冲去,只作这种一次性调节,那是无论如何也抓不住兔子的。鹰所使用的方法是:先大致确定一下兔子的位置,然后朝这个方向飞去,在飞行中时时刻刻盯着兔子,判断自己的位置与兔子位置的差别,并据此调节自身的运动,使差别不断减小,直到抓住兔子。这种过程的特点是:不断进行的调节,贯穿于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虽然每一次调节都会有误差,但整个系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正因为不断反馈调节,所以不管目标怎样变化,都能跟上目标的运动。装有跟踪设备的导弹,就是根据反馈原理打飞机的。
科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反馈调节原理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如生物体各层次的协调,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人体控制自身体温,细胞控制正常分裂,等等。人们认识到,生命之所以能存在,就在于它是一个能进行自我调节的系统。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已在各科学技术领域,乃至经济管理和体制结构的调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在讨论体制结构的科学性问题时,反馈调节原理给了我们什么样的重要启示呢?
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相对缓慢,人们往往是被动地采用一次调节法改革制度,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一次调节的方法就已经很不适应了。目前不少热心于体制改革的人,摆脱不了一次调节的思想方法,总是把设计一种十全十美的制度作为目标。他们希图这种制度能应付各种复杂情况,并且一旦确立就长期不变,能管它几十年。也就是说,希望一次体制改革就能成功。必须指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又是不科学的。正象发出一枚炮弹很难击中高速飞行并不断改变航向的飞机一样,一次调节体制也不可能适应今天不断变化发展的生产状况。科学的体制结构的生命力在于,体制本身就具有不断自动调节的能力,处于不断的自我反馈调节之中,既要能及时获得生产力发展变化与原有结构是否相应的信息,又要能不停地自我调节以适应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结论。
第一,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去考虑各种体制改革的具体条文,更应该高度重视设计科学的体制结构,使之具有不断自我调节的能力。尽管这样每一次调整、改革不那么完善,象鹰抓兔子那样,鹰的每一次动作并不那么绝对无误,但具有反馈系统的体制结构是能够在调节过程中趋于完善直至达到最优状态的。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如果把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看作一个需要在探索前进中自我完善的历史过程,而是看作一个固定不变的理想模式,满足于最初一次调节,那么不管它一开始是多么优越,也会走向僵化,跟不上实际的发展。这不仅是科学的结论,也是历史的教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