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南汇农村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5-13
第2版()
专栏:上海通讯

南汇农村散记
杨明
初春时节,我回上海南汇县家里探亲,看到听到的一个突出印象是:群众钱多了,生活好了;村子里喜气洋洋,集镇上生意兴隆。
干部群众反映,现在有几多:田里收收粮棉多,棚里望望禽畜多,小厂(社队工业)算算利润多,屋里听听笑声多。去年,全县社员分配平均每人二百四十九元,比上年增加三十五点六元;有四个公社每人接近或者超过三百元,最高的果元、周西公社分别达三百六十六元和三百五十五元。有些冒尖队分配更高。农民满意地说,一九七九年分配这样好,是解放以来第一次。
去年社员分配增长幅度大的原因,一是农副业生产有所发展,粮食常年亩产和油菜籽、水果、蔬菜等产量都超过了历史水平。棉花由于遭到两次强台风的袭击减产较多,但仍获得亩产皮棉一百四十四斤的好收成。二是国家对农副产品实行加价政策,全县仅粮、棉、油三项,就增加收入一千一百多万元,平均每个社员得益近二十元。三是过去社队工业的利润积累,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农田基本建设和购买大型农机具等方面,现在规定百分之十的利润可直接参加分配(实际用于分配的利润只占百分之五点六)。四是生产队在确定分配方案时有一定的自主权,县社也允许一些冒尖队多分一点。
由于群众手里的钱多了,加上商业部门积极组织货源,农副产品较充裕,市场显得很兴旺。据营业员说,农村姑娘上镇买被面,不问多少钱一条,只要挑到花样满意的就买。去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七。社员储蓄总额,据去年年底统计,达二千九百八十五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四十九。
在文化大革命那十年浩劫时,南汇县是个“重灾区”。粉碎“四人帮”后的三年里,各方面工作上得很快。下面几个数字雄辩地说明“三年胜十年”:农业总产值,十年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四点七,三年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八点七;社办工业产值,十年平均年产值三千五百万元,三年平均年产值一亿三千七百多万元;社员分配,十年共增长百分之六点三,三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九点五。
在和一些社队干部接触中,有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许多同志思想活跃起来了,条条框框少了,在管理工作中,经济手段比较普遍地被应用起来。大家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很灵验。有些长期存在的难题,得到了解决。如过去有些生产队长动辄“撂挑子”,队里农活无人安排,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现在,有些公社对生产队长实行“职务补贴”,或者对增产增收生产队的队长给以物质奖励,这都使他们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又如,许多社员的住宅旁有小的水面、河沟,过去一不养鱼,二不种青,白白荒着。一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他们大队象这样的空水面就有三百亩,养了鱼也被偷掉。现在,不少地方采取“集体放养,专人(或几户联合)管理,定额包干,超产归己(或超产奖励)”的办法,同时规定了对偷鱼者罚款,从而大大调动了社员利用水面的积极性。
县委的同志谈到,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是满意的。他们说,只要坚持不渝地实行下去,在不长的时间里,农村面貌肯定会有更大变化。现在,干部群众有意见的是,生产队的有些自主权很难保证,特别是种植计划、面积安排上还统得很死。县委曾考虑和生产队实行合同制,但国家下达的生产指标很高,没有松动的余地。而且粮食的收购任务,往往春上定了秋后还要变,担心订了合同完不成任务不好办。群众对一些干部搞特殊化、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意见也很大,希望采取切实措施,整顿好党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