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在洛河大铁桥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6-23
第2版()
专栏:

  在洛河大铁桥上
本报记者 陈迹
一、“水神”破了产
四月七日,洛河大铁桥正式通车。
铁道兵团一支队的英勇战士们,用四十九天的时间,永久修复了洛河铁桥。
两个月来,人民的火车始终很平稳地驶过洛河桥,附近群众都异常惊奇:“为什么这些兵能修好洛河桥?”根据他们以往的经验,洛河是不能修筑铁桥的。他们传说,洛河有“水神”,每逢雨季,河水汹涌澎湃,冲毁桥梁,淘空桥基,这是“水神”显威作怪。一九四○年,日寇在这里修了几次铁桥,都因水性古怪,没有修成。日寇投降,国民党修这座桥梁时,贪污浪费,还愚昧地唱大戏,请水神。结果,铁桥还是被水冲走了。因此,十年来,在当地群众的心目中,都以为:“水神作怪,洛河桥永远修不成。”然而他们再也想不到人民的铁道兵团能创造奇迹,修好了洛河桥。
二、血止住不了工作
创造奇迹的铁道兵团一支队的战士们,两年前曾经和关外零下二十度的严寒搏斗,抢修铁路,支援百万大军进关。去年他们又在中原的火烈三伏天里,接通陇海铁路,使西北五省和全国联系起来。今年当他们担任修通洛河桥的任务时,洛河之滨已进入严寒的冬天。某连战士们在寒冷的雪天,召开座谈会,研讨工程的进行。劳动热情在战士们的心里燃烧,他们争相要求提早完成任务。战士们指着洛河说道:“我们要战胜洪水!”这个声音响彻了整个工场,战士们开始了英勇的战斗。挑石子的王孝,挑了一筐又一筐,把鞋子跑坏了;索性脱下鞋子,光脚迈开大步前进。打夜班的史清汉,爬在冰凉的钢梁上,挥动铁锤,打铁钉。他的汗流在铁板上,又被风吹干了。另一个打夜班的战国财,赶着打桩,天气已漆黑,桩箍没有了,螺丝用尽了,这些材料一时都运不来。他便发动大家燃亮了柴火,四处寻找材料,找着了一些桩箍,却没找到螺丝。当他们发现旧方木上还有一些螺丝时,他们兴奋地呼叫起来,连忙把旧方木的螺丝起下来,勉强够一夜的打桩所用。天亮了,桩木差不多快打完了,他们说:“幸而找到了材料;不然,昨天夜里白过了,那才难受哪!”战士们在劳动中,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坚强。他们日以继夜地艰苦劳作,从来不怕任何的障碍。中原的雨水,常常浸透他们的棉衣,他们毫不在乎,反而高声歌唱:“棉衣湿,身上湿。外边水,里边汗;咱们的热血永远沸腾。”有时,工作一不小心,他们的手、腿和脑袋就会被铁器打伤。年轻的战士李凤和在桥梁下工作时,桥上的梢子(铁器)打中他的脑袋,血流到他的脸上,他用手帕抹了一抹,气愤地说:“我干得正起劲,血能止住我的工作吗?”范金小打木桩时,一锛子砍到自己的腿上,他把腿晃了两下,又拿起锛子,不停地干着。人家替他耽心,要扶他去医院,他不高兴:“这怕啥?大炮子弹都不怕,还怕锛子吗?”战士们就是这样地忘我劳动,这样地创造了奇迹。
三、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情
在修建洛河桥的初期,有些战士没有见过大的钢梁,分不清螺丝和梢子,不知道怎样上梁。某连战士开始对梁时,不晓得从何下手,眼巴巴地看着技术工人忙碌不休,自己不能做工友们的帮手。比如说,替工友们传递螺丝,螺丝就有八种,不知道传那一种是好。有时,他们帮助打梢子,打错了头,又得反工,结果对梁的效率很低,一天只对了十四吨。但是战士们从来不泄气。他们认真地向工友学习,掀起学习技术的热潮。在现场工作中,他们向技术人员问这问那;在休息的时间,他们请教工友:“螺丝怎么上呀?梢子怎么打哪?”在下班的时候,他们互相研究,决不使一人不懂技术。战士高祥起为学会对梁工作,每天四、五点钟起床,急忙到工地,捉摸着各种工具、零件,试验着怎样打桩、上螺丝,经过十来天的苦心钻研,他便懂得什么地方,该用什么螺丝;什么方位,该怎样打梢子了。有一次,别人打一个梢子,花了半天功夫,没打进去;他把这个梢子顶起来,擦了一点油,不费力气地,花了半个钟头,就把梢子打进去了。大家赞扬他:“老高快成高明技师啰!”在他的影响下,人人都学着动脑筋,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大家的智慧汇合在一起,成了一道洪流,使对梁工作效率迅速提高;从每天对梁十四吨增达四十多吨,有的甚至对到七十多吨。这个进步,大大地促进了洛河桥的提前完成。
四、省工省料
“快、好、省”是战士们始终不懈地奋斗的目标。他们根本扭转了过去“只管任务,不算账”的作风,把“省工省料”提高到最重要的地位。他们发动搜集材料的运动,铁工班的战士们,利用休息时间,捡了一百多斤煤渣,打了三十多件工具。他们把工友们扔掉的废铆钉,捡在一起,重新修好使用。赵凤和带动大家寻找扒锯子,在他们搭枕木的时候,就没领扒锯子这一项材料,在桥梁上工作,往往会把器具失落水中。战士们为了抢救一根道木、一把铁锤,常常不顾洛河的严寒,跳进水里。刘永贵饿着肚子,在冰冷的水里,打捞失落的起道机;当他捞起起道机时,全身的皮肤被冷水浸得发紫。搜集散失器材的运动,从开工到完工,是没有停止的。
过去,为了任务,是不惜多少人力的。然而,今天他们也仔细计算人力的配备了。不让每个工程,多用一个人,那就需要精确的分工。他们实行了包工负责制,按照打桩、立排架、对梁、铺桥面等工作性质,组成小组,分头进行工作,使得每个人有明确的责任,充分发挥了各人的能力,提高了工作责任感。某连接桩时,由两点钟接一棵桩缩减为五分钟接一棵,但是人数还是一样。由于劳动力组织得当,他们总共节省了一万四千多工。
洛河桥的修建真正做到了“好、快、省”。这是铁道兵团一支队战士们的辉煌胜利,这个胜利将把新中国桥梁工程向前推进一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