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政策没有偏 农民都说好——江西几位地委书记谈当前农村形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5-14
第1版()
专栏:

政策没有偏 农民都说好
——江西几位地委书记谈当前农村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形势是好了,还是“方向道路出了问题”?当前,是要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落实政策,把农村经济搞活,还是搞过了头,要收一收,纠一纠?
最近在南昌参加江西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的部分地委书记,结合江西农村实际,谈了他们的看法。
宜春地委书记王树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形势很好,可是,现在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目前的情况是:农民说好,个别干部说乱;农民怕变,确实也有个别干部想变。
从我们地区情况看,目前农村没有什么需要纠偏的问题。我们作过不少的调查,对去年以来执行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农民都是说好的,没有一项说要变的。现在,有些同志说农村右了,大概是指这样几个方面:
(一)把包产到组,特别是一些经济作物、多种经营项目,实行管理到户、责任到人的生产责任制,看成是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断言要滑向分田单干。我们地区去年百分之六十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组,增产幅度都大于其他生产队。今年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生产队搞包产到组了。去年部分生产队建立多种经营的专业组、专业户、专业工,实行管理到户、责任到人,效果很好。这既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又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怎能看成是右的倾向?
(二)把允许一部分农民先富裕起来,看成是违背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断言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这实际上还是过去那种穷富拉平的“穷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认为,共同富裕绝不是平均富裕。我们地区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生产队,因为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而出现一部分人增收、一部分人减收的现象,只有增加收入多少快慢的不同。这是富裕程度的差别,同“两极分化”完全是两码事。
(三)把搞活农村经济的措施,比如支持社员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允许集体和社员个人的各种农副产品上市等,看成是助长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其实,这些做法是必不可少的,城乡人民都很拥护。去年农民从这里受益很大,农民现在就怕割掉这个“尾巴”。
上面这些情况说明,农村目前极左的东西远没有批透。一些干部思想僵化、半僵化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有些同志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管实际怎么样,只照过去的“本本”办。这样是办不好社会主义农业的。我们地委最近给各县委打了招呼:第一、不能随“风”摆,要坚定地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党的政策;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前提下,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不要什么都要求中央发具体规定才办,那样就是请中央编一部《辞海》也不够。
吉安地委书记王书枫:我们地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四人帮”后,粮食总产量三年增产了八亿三千多万斤,去年最多,增产五亿斤。全区人均产粮九百一十五斤,农村人均纯收入九十元。我们那里登报少,有人说我们是悄悄过好日子。这个好日子怎么来的?原因很多,主要靠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政策落实得好一些,又是由于批了极左,解放了思想。我最近跑了一些县、社、队,所见所闻,感到当前农村仍然是经济政策还不够落实的问题。特别是按劳分配、定额管理等,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阻力还很大。阻力主要是极左的流毒没有肃清。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农民现在怕变,就是怕极左路线回潮,搞掉了缸里的米、坛里的油。
现在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农村要反右纠偏。他们说,虽然增了产,却把思想搞乱了。这不符合农村实际。农民吃了多年“穷社会主义”的苦头,让农民变富的政策一贯彻,把发展生产同农民的物质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就起来了,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好现象。前些年,取消“个体积极性”,割了农民的“尾巴”,结果,集体积极性也搞掉了。我们要经常想想这些教训。
什么是社会主义农业?我看只要坚持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不搞分田单干,不搞雇工剥削,不放高利贷,具体的做法就不要规定那么多,那么死。国家那么大,农民那么多,情况那么复杂,怎能一个模子套下去?还是活一点好。我们地区有个永新县,过去农民没有油吃,城镇供应食油很困难,欠了职工三年的供应油。后来这个县实行“借田种油菜”,就是每年冬季借给社员每人一分左右的冬闲田种油菜,收入归自己,每人只要向国家交售一斤油。结果,全县吃油的问题都解决了,三年的欠油也补给了职工。去年许多地方都实行了这个办法,油料大增产。可是,现在有的同志说这个办法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我觉得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看实际效果,不要一说就是什么方向、道路问题。多年来干部已经搞怕了,左边一个坑,右边一个坑,中间才是一条线,干部提心吊胆在这条线上走,不知道哪天掉进坑里,谁还敢前进?搞社会主义总是要人民过好日子,生产不发展,社会主义就是一句空话。
上饶地委书记李可时:农民把现行的政策说成是爱民的政策。事实也是这样,随着落实这些政策,我们地区去年粮食增产六亿五千万斤,人均收入增加二十一元,农民的手头开始活了,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点改善。好景刚开始,有的同志又担心方向道路出问题,想卡一卡了。他们似乎这样看问题,农民缺吃少喝时,可以放手不管;现在,“农民生活不错了,不仅有了热水瓶,还穿上了的确良啦”,放开的手应该收回来,讲讲“方向”、“道路”了。形势好了想要变政策,实质是极左思想还在作怪。我们地区针对这个问题,大张旗鼓地在干部、农民中宣传“四个稳定”:一是政策稳定,二是生产队规模稳定,三是生产责任制稳定,四是生产队干部稳定。这四个稳定,中心是政策稳定,就把农民的心稳定下来了。
对于农民靠集体致富,目前没有争议;对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有些干部却不放心,不敢放手;特别是少数社员的家庭副业收入超过了集体分配的收入,更感到方向道路有问题了。从我们地区情况看,社员家庭副业刚刚有所恢复,潜力还很大,还不是过了头。即使社员的家庭副业收入超过了集体分配的收入,只要来路正当,也无可非议。我们地区婺源县一个生产队长去年家庭副业收入人均三百多元,集体分配收入人均一百九十多元,报纸登了以后,就有人提出要“查一查”,似乎又要打人家的“暴发户”了。我到过这个队长家里,他的家庭副业收入主要是养了二十箱蜜蜂、四头猪、一小塘鱼,房前屋后栽了二十多棵果树,一年打三、四头野猪,七七八八加起来,收益一千多元。他家三个劳力,都在队里出工,队里规定的投工投肥任务都超额完成了,这有什么不好呢?在鄱阳湖边,有的社员一户养六、七十只鸭,有的上百只鸭,一些基层干部问我:要不要限制一下?我说,目前鸭子总的不是养多了,还是少了,即使有的户多养了一点,也不要限制。如果因个别的户多养了几只,就来个普遍的限制,势必挫伤多数人的积极性。
抚州地委副书记王金凯:我们地区连年增产增收,特别是去年,粮食增产百分之十八点四,人均收入增加二十五元,达到一百零六元,全区农村形势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农民朝着富裕的方面走。这三年来,农民开始富了,农村开始活了,有的领导反而担心起来了。我们过去搞的那一套,把农民搞得很苦,还自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现在农民冒了点尖,又生怕农民搞“资本主义”。我看,按照现行的政策搞下去,农村搞不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
有的同志说现在农村有右的倾向,就往往说到基层干部不敢管投机倒把了。我作过调查,还不能作这样的结论。农村集市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活跃起来的,农村集市活跃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中间必然出现一批小商小贩,他们肩挑手推,起着国营商业还起不到的交流物资的作用。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们自己都有好处。因此,不能把小商小贩的经营活动当作投机倒把来打击。当然,对他们也有个正确引导和教育的问题。目前,我们地区的基层干部不是不敢管投机倒把,而是对投机倒把的概念还没有弄清楚,只要把界限划清了,干部就敢管了。这方面,有政策问题,也有工作问题,不能凭这一点就说农村右了。
新华社记者 马钟明 刘光辉
(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