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3阅读
  • 0回复

赞《诗刊》“新人新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5-14
第8版()
专栏:

赞《诗刊》“新人新作”
吴伯箫
海棠怒放,春笋勃生,都充满了生机。
虽然说“老树着花无丑枝”,作为新树,花总是朵朵浓艳,枝总是条条青翠的。读了一九八○年四月号《诗刊》里的“新人新作”,胸臆间顿时涌起了无比喜悦雀跃的心情。
跟青年学生、工人、战士在一起,他们精力充沛的创造性活动,常常给自己以“起跑”“奋飞”的启发。甚至谑而不虐的打闹,也能引起畅怀的欢笑。因为那里边透露了蝉蜕,幼雏破卵,旧的突破,新的生发。读“新人新作”有类似的感触。
新作,象挂在枝头的成熟的果实,有的香醇,有的多浆,有的鲜美;就是微带酸苦,吃起来也会长留余味。——听了布谷鸟歌唱,想起诗人“怎么还不在稿纸上插秧?”(《献给今天》)“人们:请珍惜有了笑的生活!”(《让我们笑》)“昨天把污秽泼向不认识的路人,今天又瞄准自己的亲生爹娘!”(《瞄准,预备——放》)“经几番风吹雨打,一个幻想颓然倒下,狂热的年代终于冷却,剩下一堆零乱的话……”(《土高炉废墟》)随手摘几颗尝尝,可都经得起咀嚼,品味,三十多首诗,短的象旧体绝句,长的上百行,都可以这样看。
作一个简单的统计:十五位新诗人,最年轻的刚二十岁,平均年龄是二十九岁,都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初中毕业或肄业的占一半。差不多都到农村插过队,有的当过工人,个别参过军,都散发着劳动者的光辉。一个高中毕业,当过邮递员;一个中专毕业,在农场劳动十八年。三五位现在是报纸或杂志的编辑,不过转业脑力劳动都是近一两年的事。十五位都是饱经工农生活、社会生活的。对生活体验深,阅历丰富。枝叶花果,语言感情,都深深地扎根在肥沃的泥土里。满吸雨露汗水的滋润,饱受大自然阳光的照抚,更加酷暑严寒,暴风骤雨,都足以促使他们成长茁壮。
新鲜的蔬菜水果最富于维他命营养,精神食粮不例外。真希望精神会餐的筵席上经常摆的是这样鲜美的海味山珍。《诗刊》说:“我们愿意以后继续作这样的介绍。”这是很好的预告。好极了。小说仿佛是这样做过的。散文为什么不也这样做呢?从现在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