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改革服装生产经营体制势在必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5-27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改革服装生产经营体制势在必行
山东省对服装生产经营体制进行一项改革:由过去多年沿用的商业供应衣料、包销成衣的办法,改为服装工业所需的衣料
(包括棉布、化纤布、呢绒等),由纺织厂、印染厂直接供应;生产的成衣,由商业的零售部门直接选样定购。
山东省第二轻工业系统共有一百八十九个服装厂,担负生产内销和出口成衣,以及门市加工任务。改革前,“买衣难,做衣慢”,服装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但是,一些工厂又常常没活干,有的服装厂被迫兼营他业。商业部门库存服装大量积压,其中相当一部分不得不削价处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怪现象呢?根本原因是流通环节堵塞。原来服装生产由商业供应原料、商业包销成衣,用什么衣料,做多少衣服,做什么样式,都由商业的批发部门决定,服装生产部门只和商业的批发部门打交道,不和零售部门见面,更不和消费者见面,不了解市场需要,也无权根据需要获得更多的原料,无权根据市场需要增添花色品种。
这种情况逼着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服装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去年八月,省计委、财办、经委,在进行调查研究、总结部分衣料试行直供经验的基础上,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对服装生产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实行衣料由纺织工厂直接供应服装生产部门,成衣由商业零售部门和服装行业挂钩,选样定购。
几个月的实践证明,这一改革给服装工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果:
实行改革后,服装生产所需要的衣料列入计划,直供到服装生产部门,扭转了以往服装工业所处的被动局面,生产迅速发展。去年前八个月,全省生产内销成衣九百九十一万多件,改革体制后的四个月,完成内销成衣平均月生产水平比前八个月平均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今年一、二月份生产内销成衣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九十四点五。
服装企业有了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向纺织、印染厂选购衣料,提高加工质量,创新成衣设计,增加花色品种。据全省十三个地、市统计,去年创新的服装花色品种达三千多个。
过去,服装生产经营要经过四、五道环节,从衣料进厂到成衣投放市场,周转时间长达两三个月。现在,减少了中间两道环节,周转期缩短到一个月。有的市场急需产品,从衣料进厂到成衣投放市场只要个把星期。
以往,产销双方不见面,服装厂不了解市场需要,往往出现产品不对路,造成服装积压。现在,服装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生产的服装适销对路。去年春天,全省服装工业有三十四个企业亏损,到年底,除一个厂外,全部扭亏为盈。
山东服装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也发生了一些新的矛盾,认识尚需统一,办法尚需完善。
实行改革后,砍掉了商业批发这个中间环节,减少了流通费用,工业部门的利润增多了,这部分经济上的好处如何分配好?既要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多些,同时也要给有关部门一定的好处。因为实行这一改革成功,除靠服装生产部门努力以外,还有纺织工业部门、商业零售部门积极配合。尤其是纺织企业,原来只同商业批发部门一家打交道,改革后要和十三家服装公司打交道,增加了工作量,应当给这些单位以好处。
有人主张,实行改革后,商业的批发部门不要再经营服装了。也有人认为,服装不能由商业独家经营转为工业独家经营,还是有点竞争好。
棉布是统购统销物资,长期由商业经营,已经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布票管理制度。改革后大部分服装改由工业经营,需要学习商业部门的经验,建立健全布票管理制度,以保证国家棉布统购统销政策的执行。
孙修纯 王良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