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对生活和艺术的探求精神——读高晓声的短篇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5-28
第5版()
专栏:

对生活和艺术的探求精神
——读高晓声的短篇小说
董健
高晓声是一个勇于对生活和艺术进行探求的作家。探求者的面前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二十多年前,当他还是一个年青的文学新人时,为了这
“探求”的呼声,他被一巴掌打到了生活的最底层。然而,艰难困苦反倒玉成了他的“探求”。当时,他要求文艺“严肃探索人生,促进社会主义”。大概他自己也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个正当要求竟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才得以实现的。高晓声近一年以来发表的以《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为代表的十几篇小说,正是他这种对生活和艺术的探求精神,在经过长期的、充满痛苦的坎坷道路之后,结出的宝贵果实。这些艺术之果,猛一闻香气并不扑鼻,乍一看色泽并不鲜艳,但却叫人越嚼越有味道,给人以丰富的养料——在审美的艺术享受中启发你思考问题、认识生活、领悟真理,增加了为把我们的生活建设得更美好而奋斗的智慧、力量和信心。
作家对生活观察、研究、体验的深度,是决定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的首要条件。高晓声是以一种执着的探求精神去认识生活的,他对生活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他不象有的作者那样,把自己还没有吃透的生活素材勉强写进作品,造成作品的虚假和平庸;也不象有的作者那样,凭着对生活的一知半解和道听途说的点滴趣闻,就煞有介事地敷衍成篇,弄点艺术上的小“噱头”来补救生活根底的不足。他的思想是解放的,但他的解放决不仅仅表现在大胆说一些别人不敢说的“尖锐话”。他是敢于面对严峻的现实的,但他在解剖生活时,丝毫没有那种
“看透一切”、“事事皆非”的颓丧情绪,也没有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小资产阶级清高观点。他总是努力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来面貌,严肃认真地、不惜心血地探求生活的无限丰富复杂的底蕴,因此,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很有分量的感觉。
从高晓声最近一年发表的小说来看,他追求一种“平”中见“奇”、“冷”里寓“热”的艺术风格,作品严谨朴实。作者象谈家常那样,不紧不慢、娓娓动听地向我们叙述一个个看来平常的生活故事,描写一个个普通人(尤其是庄稼人)的生活命运,如:李顺大怎样为造三间瓦房而奋斗、而操心(《李顺大造屋》),陈奂生怎样为口粮问题而苦恼,解决了吃粮问题后又怎样在追求“精神生活”上有了新的发现(《“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周华英和刘玉梅如何为自己的就业问题而奔波(《周华英求职》、《柳塘镇猪市》),刘和生如何苦于种种掣肘使他不能做好一个公社书记的工作(《漫长的一天》)等等。但是,在这些平平常常的人物的命运之中,却闪耀着作者对生活严肃探求精神的奇妙之光;透过冷静的观察和描写,洋溢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关注。象《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这样的小说,就其概括和反映生活的深度来说,在建国以来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恐怕是不多见的。
高晓声小说的“平”中见“奇”、“冷”里寓“热”,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我国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生动反映上。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农民问题解决得如何,对整个国家的命运关系极大。高晓声在农村二十多年,他的“患难”处境不仅有利于他更冷静、更深刻地观察充满着矛盾的农村生活,而且也使他便于和那些最基本的农民群众结成“患难朋友”。作者说:“我同造屋的李顺大,‘漏斗户’主陈奂生命运相同,呼吸与共,我写他们,是写我心。”他正是用自己经过探索所得出的对农民问题的独到见解,照亮作品的主题。从大方向上说,中国农民的道路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但这条道路并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作品在揭示农民所走过的道路的曲折和阻力时,多着眼于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自私、保守所造成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抵触,再不就是地主、富农的破坏或所谓“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等等,而高晓声却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一个更加难以识别、从而也更加难以抵制的危害更大的东西:在漂亮口号下的“自家人拆烂污”,并揭示出善良农民受到危害以后的心理状态。当李顺大积蓄的造屋的砖瓦木材(这是他全家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在“大跃进”中充了公时,他的心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一,他是靠了共产党才翻身的,“随便哪个党员讲一句,对他都是命令”。尽管东西被拿走,“他也曾肉痛得簌簌流泪”,但他相信“建设完全是为了大家,大家自必全力支援这个建设”,相信个人的小损失会换来将来的大幸福,确实享受过“思想解放”的“一身轻快”。二,事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尽管他诚心诚意赔上了全部家当,共产主义天堂并未一夜而至。狂热浮夸的十二级台风吹过以后,他“看着那倒坍了的炼铁炉(他的砖就在其中)和丢弃在荒滩上的推土车(他的木料就在其中),睁着泪眼,迎风唏嘘”。三,在“以最低的价格落实退赔政策”,要求大家以大局为重“作出自我牺牲”时,他受到区委书记的开导和帮助,提高了觉悟,感动得“呜咽着满口答应了”。四,他暗暗“吸取了特殊的教训”:以后存钱不存物(然而不久之后就证明了他这小聪明的不行,因为有钱不一定能买到物)。即使如此,李顺大还是真心实意、毫不勉强地做着“跟跟派”,对党和社会主义没有产生过二心。
同样,由于农村粮食政策的不合理,身强力壮、勤快能干的农民陈奂生成了“漏斗户”,天天为口粮犯愁。“尽管这样,他还是一点没有办法怀念过去,能够寄托希望的只有现在。所以他一刻也没有失去信心,即使是饿得头昏目眩,他还是同社员们一起下田劳动,既不松劲,也不抱怨。”从李顺大、陈奂生的遭遇中,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时期党与农民关系的复杂内容。一部优秀的作品,不管从什么角度选材,总要象镜子一样照出社会某一重大问题的某些方面来。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作品,可以说比较真实地表现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解决农民问题时所遭到的挫折、走过的弯路及其深刻的教训。高晓声提出的问题是发人深思的!
高晓声对生活的探求是与他对艺术的探求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他对生活的见解和感受,是在生动艺术形象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打入读者心灵的。作家对生活和艺术的探求常常会出现一种不平衡状态:或者,他对生活有较深刻的见解和感受,但艺术表现跟不上;或者,他在艺术上有一定素养,但对生活没有新的、属于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写不出好作品。高晓声就不是这样,他既善于思考生活,又善于把握一种适于表达自己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思想内容的艺术形式。他所追求的“平”中见“奇”、“冷”里寓“热”、严谨朴实的风格,正是在对生活和艺术的探求中所取得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的表现。
第一,高晓声笔下人物的性格,不是作者设计的,不是主观赋予的,而是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必然行动中产生出来的,因此,这种人物的性格象生活一样真实,象生活一样丰富和复杂。我们从李顺大的遭遇中看到了许多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的共同命运,但李顺大还是李顺大,他不是概念的化身,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他积钱造屋的方式是独特的,他表达心曲的方式也是独特的。例如,在忠厚纯朴这一点上他和“漏斗户”主陈奂生是一致的,但是他除了农业劳动外,还挑挑担子走街串巷,卖糖拣破烂,所以他有点小聪明,不象陈奂生那样“戆”而“憨”。陈奂生木讷得不会讲话,而李顺大在经受了第二次打击(文化大革命中他积蓄的造屋钱被诡诈去了)后,却能“回忆”出一首《稀奇歌》,表达了他对那段一切都颠倒了的历史的悲愤之情。《漫长的一天》对那位急切地希望“明天有一个新的开始”的公社书记刘和生是热情歌颂的,但又真实地写出他在十年浩劫刚刚过去的客观环境中的矛盾、苦恼和斗争。“他的党性一再鼓起他的勇气,要快刀斩乱麻,但是他也分明看到自己仍被乱麻缠住了身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他有时也不得不“带着假面在舞台上演戏”,毫无办法地应付一些事,然而他终于还是从泥淖中站了起来,迈开了前进的步伐。这样,人物性格就叫人觉得十分真实。
第二,高晓声善于把热烈的爱憎之情,寄托在一种催人泪、揪人心的幽默之中,这使他的“冷”里寓“热”的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幽默是人机智地透视现实、评价生活的一种态度,它用夸张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差异,给人以滑稽可笑之感,以达到褒、贬、美、刺的目的。高晓声小说中充满着在俏皮的语气和夸张的语言中流露出来的幽默感,他这种幽默感与轻浮、油滑不同,因为它有严肃的社会内容和正确的立场、态度。它使你在发笑之后,又遏止不住难过的泪水——如果你真的思考了的话。写到李顺大在“大跃进”中赔光了造屋材料后,到了要“落实退赔政策”时,小说写道:“李顺大的损失是很不小的,但政治觉悟是确实提高了。因为在这以前,从不曾有人对他进行过象这样认真细致的思想教育。”教育的结果自然是受损失的李顺大感动得泪水“泊落泊落流了出来”,满口答应
“作出自我牺牲”。这种描写,显然被涂上了一层幽默的色彩,叫人读之轻松,思之沉重。其他如李顺大在苦恼的日子里如何编出了《稀奇歌》和他参观
“新农村”建设时的感慨,陈奂生住上了招待所高级房间所遇到的矛盾以及他心理的变化等情节的描写,都充满着这种催人泪、揪人心的幽默,这背后隐藏着作者十分强烈的爱和恨。
第三,高晓声小说的构思和剪裁也是值得注意的。人家的作品已有的东西,或者是读者容易理解和想象得出的东西,他尽量不花或少花笔墨,而把描述的重点放在自己作品所特有的东西上。李顺大被砖瓦厂文革主任诡诈,挨了打、坐了牢、丢了钱,这些都没有做具体描写,放出来时家人问他为了什么事,吃了什么苦,他只嘶哑着喉咙说了两个莫名其妙的短语:“他们恶啊!我的屋啊!”这笔墨何等节省,又是何等性格化。但对于此后李顺大的心理变化以及如何“回忆”出《稀奇歌》,作者却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刻画和渲染,因为正是在这里,作者找到了一个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见解的独特艺术形式,这是独创性的东西。又如,《周华英求职》对周华英心理的描写也是别具匠心的。作者写她在长久难耐的等待中数着屋顶的网砖,观察雨水在网砖上渗出的印迹,并联想出千变万化的图象。这样的构思不仅巧妙地烘托出这个善良老实的妇女求职二年无着的烦乱心情,而且也点明了她已是无数次地来过此地了,既生动,又节省了不少文字。
最后,还应该指出的是,高晓声对生活和艺术的探求,虽然并非开始,但也远未告成。他近年来发表的作品,质量也各有高低。有些作品(如《流水汩汩》、《一支唱不完的歌》等)比较一般化;有些作品对所揭示的问题,还没有深深地挖下去,如《拣珍珠》中所提出的农村姑娘不愿嫁庄稼人的问题,显然还没有挖出更深刻的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因而作者对矛盾的解决,并不是叫人感到很有说服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