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欢乐的夏尔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5-30
第2版()
专栏:西藏通讯

欢乐的夏尔巴
杜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穿过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原始森林,来到我国夏尔巴人聚居的西藏樟木口岸立新公社访问。
进入立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向阳山坡上那一栋栋新修的小阁楼,矗立在弯曲的公路旁。从一九七六年以来,立新公社已盖起二十八栋新楼房,全社有百分之七十的夏尔巴农户迁进了新居。这些新楼房基本上是一户住一栋,楼底堆放柴禾、杂物,楼上住人,房间收拾得非常整洁。
夏尔巴是我国人数很少的一个民族,零星散居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聚居在立新公社的有四十四户,一百六十九人。解放前,夏尔巴人生活很苦,多数都是商人、领主的背夫,象驮牛一样背着沉重的粮食、盐巴,往返于樟木至聂拉木的陡峭山路上,每年都有人掉进汹涌的樟木河被淹死。他们住的是四面透风的席棚,或者是低矮的木板房,终年不得温饱。民主改革后,立新村办起了五个互助组,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地好起来。可是,林彪、“四人帮”推行的极左路线,使夏尔巴人也深受其害。那时候,人们发展集体和家庭林副业,被当成
“资本主义”来批判,连夏尔巴人唱歌跳舞,也被说成是“异国情调”而加以禁止。人们生活日趋贫穷,精神上也受到很大压抑。
最近几年,当地党和政府领导夏尔巴人民批判了极左路线。立新人民根据山区特点,调整了生产方针,实行“以林为主,全面发展”。公社办起了林场、果园和牧场,林牧业生产越来越兴旺,人们的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好消息象长了翅膀,流落在外的夏尔巴人纷纷返回家园。
我们应邀到放牧员云典家做客。主人用浓香的甜茶招待我们。一九七八年他们家盖了一栋新楼,去年又收入一千三百九十九元,一家七口人都做了新衣服,添置了两床新棉被,购买了暖水瓶等用品,还余下三百元存入信用社。云典的老伴索朗卓玛说,现在全公社的农户都渐渐地富起来了。去年公社的林副业收入比前年增加两成多,因而大多数家庭都从集体分得几百、上千元现金。国家按月供应给社员足够的粮食,人们吃饭不用发愁。各家还养着二、三头,甚至八、九头自留的犏牛、黄牛,可以出售,也可以自家挤奶打酥油。现在,大部分家庭有高级半导体收音机,有的社员戴了手表,妇女戴着嵌金镶玉的耳环,老人颈上挂着珍贵的玛瑙胸饰。
在立新,我们见到了夏尔巴的第一个大学生,名叫次典拉姆。她说,党和政府对夏尔巴人政治上也十分关怀。近几年有十五个夏尔巴人去祖国内地参观学习,有十人在中央民院或西藏民院等大专院校毕业或正在学习。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干部、医生、技术员、教师。自治区、专区的领导机关也有夏尔巴人担任重要职务。全国妇代会还有夏尔巴代表。全村百分之九十的适龄儿童在校读书,夏尔巴新一代再也不会过以往那种刻木记事的愚昧日子了。
本报记者 衡志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