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广开学路——谈谈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03
第3版()
专栏:

广开学路
——谈谈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问题
吴明瑜 鲍彤
编者按:本报今天发表吴明瑜、鲍彤同志的文章,是希望大家就整个教育工作展开讨论。粉碎“四人帮”以来,教育战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很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八十年代有一个大发展,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立志改革,把教育办活,把路子走宽。因此,很有必要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教育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我们欢迎教育战线和其他战线的同志,参加这个讨论,发表各种有观点、有材料、有分析的意见。
高等教育事业严重地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已是大家知道的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可以举两个数字看一看。一个是在我们全国职工人数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到百分之四。广大农村的劳动者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更属凤毛麟角。再一个是中学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的升学率也在百分之四以下。许许多多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苦于求学无门。改变这种状况,已似燃眉之急。十年树人。如果现在不去着手改变,不积极设法逐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人数,那么,不仅到一九八五年专门人才奇缺的情形不会得到多少缓和,甚至到一九九○年还会感到专门人才严重不足。
怎样才能较快地改变这种严重局面呢?很容易想到的办法,就是要国家拿出更多的财力物力,来扩建和兴办高等学校。确实,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多年毁学,加上我们在计划安排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支持,造成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事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最近二、三年来,党和国家在恢复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限于国力,这种比例失调的状况,只能逐步加以调整。党和国家已经确定,今后要逐步提高教育事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中的比重。只要坚决贯彻这个方针,可以预料,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壮大,情况将会越来越好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教育事业内部还有没有潜力呢?能不能做到少花点钱多兴点学呢?我们想是有的。当前来说,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多想点办法,广开学路。
从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基本上是按照一种模式在办的:全日制;全住校;统招统配;学制也比较长,大多数是四年和五年制。虽然其间也办过函授学校、电视大学等,但规模不大,又时办时辍。这二、三年,电视大学有了新的气象,一些学校开始举办了分校,有的实行走读制和试行学分制,这些改革的尝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能够大力支持这些改革措施,积极扶植它们发展,切实帮助它们解决在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并且广泛地探索、试验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那么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即使在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加快发展的。
就以走读来说,如果全国所有高等学校普遍对所在城市的学生实行走读制,那么每年就有可能多招几万名学生入学。即使按照我们现在这样比较艰苦的居住条件,学校每增加一名住读学生,大约至少要增加一千元左右的基本建设投资。无论是在国外,无论是在旧中国,全住校的仅仅是少数条件优裕的学校才能做到。有的同志担心实行走读会给城市交通增加负担。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建造校舍,或是添置交通车辆开辟专线,究竟哪个省钱而又见效快,岂不是一比较就清楚了吗?当然,扩大招收走读生,必定会带来许多新问题,例如需要扩大图书阅览室,方便学生自习,以及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午餐和饮水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应当抱积极态度去解决,不应当因此而对实行走读裹足不前。
再如,可以更多地举办分校,还可以举办夜校、补习学校,或者举办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专科学校,以及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二年制专科学校,等等。形式、学制可以多种多样,从实际条件出发,不必强求统一。校舍从哪里来?我们看至少有三个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各高等学校的现有教室。现在不少高等学校的教室利用率相当低,大有潜力可挖。二是尽量利用各中学的校舍。现在中等学校的教室一般都只是白天上课,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举办夜校,当然一定要很好地改善照明条件。三是随着工业战线的调整整顿,将会有一些工厂关停并转。腾出来的房子干什么?总要办点有益的事情。其中之一,就可以考虑利用一部分厂房改办学校。现在一提广开学路,似乎校舍问题成了一只拦路虎。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
这样广开学路,师资有没有困难?至少在最近一个时期里,还不至于有特别大的困难。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师生人数的比例是一比十几,我们许多学校则是一比几,甚至只有一比二、一比三。这种现象太不正常了。应该说,不是教师少得不成比例,而是学生少得不成比例,可见潜力是很大很大的。我们还应当鼓励和提倡有条件的教师更多地兼课。现在有一些不适当地限制兼课的规定,很需要加以修改。近代学校制度的兴起,重要原因是由于大生产的发展,需要大规模地培养专门人才。象《红楼梦》里的那种私塾制度,一个老师还能教十来个学生。近代学校实行班级制度后,一个老师可以向一个以至几个班级讲课,效率提高了。最近十几年来,由于电视、录象、录音等技术的发展,电化教育有了新的飞跃。利用现代化的电化教育工具,一个老师讲课,可以同时有几百几千甚至几十万人收听收看,效率就更是大大提高了。我们应当尽一切努力来开展电化教育,不仅要花力气认真办好全国的电视大学,还可以在城市里、学校里利用电视、录象等技术工具,进行教学。这不仅可以克服某些地方师资不足的困难,而且还可以把那些优秀教师的讲课内容,更广泛地传授给学生,因而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措施。
这样广开学路,仪器设备,教学工具,学生的实验设备如何解决?这方面的确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国家财力物力上要给以必要的支持。还应当大大提高高等学校现有实验室的利用率。各个教学仪器工厂,以及许多高等学校的附属工厂,也应当积极承担任务,更多地试制和生产各种教学设备。同时,从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情况来看,除了要积极发展理工农医这些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专业院校和系科外,还应当大力发展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专业院校和系科。多年来,我们对这些方面严重忽视了。特别是经济、企业管理、统计、法律、国际政治、历史、语言等领域,几乎没有培养出多少专门人才。而且退一步说,即使由于物质条件限制,暂时只能多招收一些文科学生,这对于提高青年一代的文化修养,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很有益的。不要因为理工科的教学设备一时难以解决,就干脆把扩大招收文、法、商等各科学生的门路也堵死了。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广开学路,会不会降低高等学校的质量?所以,有些地方,刚试办走读,就被取消了。有些学校办的分校,也难以为继了。质量问题,我们认为不能一律要求。全国各地,条件相差很大,不能一律要求。一个城市的各个学校,也不能一律要求。即使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当然,这不是说不必对各类不同的学校各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比如,全国重点大学,应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其余的学校就可以和它有所不同。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学制不同,也都可以各有各的要求。我们认为要保证基本质量的办法,一是教材要有一定的标准,一是教师要有一定的质量,一是入学、升级、毕业要有一定的考核。做到这三条,再加上把教学管理工作做好,就可以保证基本的质量要求。至于采取什么形式办学,并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比如走读,旧中国北京大学大量学生走读,不是一样培养了大批人才吗?世界各国有许多著名学校,也实行走读,并未影响学生质量和学校声誉。去年,上海市各学校共有一万多名学生走读,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成绩是好的。还有分校,天津市、北京市试办以来,成效也是显著的。旧中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办学不拘一格,形式多种多样,条件非常艰苦,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使当时许多条件比他优越的学校无法望其项背。可见办学形式问题虽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是否认真办学,是否领导得法。认为走读生的水平一定比住校生低,分校学生的水平一定比本校学生低,是没有根据的。
由于我们国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相差悬殊,发展教育事业如同发展其他事业一样,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种不平衡性,不要一办事就全国一刀切,一样的要求,一样的做法。在办学条件好,花钱不多而收效可能较好的地方,就应当多办学;在目前办学条件差,事倍功半的地方,就不要同样要求。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和鼓励人们自学。学校固然可以培养人才,自学同样可以造就人才。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正确的政策,比如对于自学的人,应当规定考核的办法。如经过考核,确实达到大学毕业生同等学历水平,就应当发给证书,并按大学毕业生一样量才使用。
当然,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广开学路,是一个新事情,而且是牵动许多方面的大事情。比如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毕业生分配制度,高等学校的助学金制度,是否需要作相应的改革?教育结构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高等学校的一整套管理制度、教学制度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改革?等等,许多问题都会提到我们面前来的。我们也不是说,可以不顾具体条件,一下子全面铺开。而是说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大力支持和开展各种改革的试验。我们认为,提出新的问题,努力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是我们教育事业能够兴旺发达之所在。我们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一个空前繁荣的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