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今日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04
第1版()
专栏:今日谈

今日谈
“我为什么就不能?”
吕士才在学习一位模范人物的事迹时,向自己提出:“他是共产党员,革命战士,他心里能不装半点私字,我为什么就不能?”
“我为什么就不能?”这句话反映出吕士才不甘人后的强烈进取精神。这大概就是古人所称道的“见贤思齐”的美德吧。
孟子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如果把“尧舜”喻为生活中的先进人物,那么,只要有“我为什么就不能”的精神状态,取其所长,克己之短,也是完全可以“齐”之,甚至“超”之的。
看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同样的条件,人家做到了,我不缺胳膊少腿,为什么就做不到?你有成绩,有贡献,我非赶上你、超过你不可!这样对自己
“将”上一“军”大有好处。相反,甘居落后,安于现状,对什么都无所谓,那就诚如鲁迅所说,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
刘新如
有点“反调”好
前不久,《北京晚报》刊登了一篇自称“唱反调”的文章,专门对电影《归心似箭》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篇文章的观点,但是这种勇于唱“反调”的精神,却是很值得提倡的。
在我们的文艺创作中,经常有点“反调”委实必要。当前,文艺战线正迎来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广大文艺工作者付出的艰辛劳动,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党和人民的赞扬。但是,既然我们的作品还不能说至善至美,也就难免会听到一些“反调”。这不是坏事。古语云:“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我们应该允许人家唱“反调”,欢迎来自各方面的“谔谔”之言。这样,很利于发扬文艺民主,也很有助于我们改进各项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同志有了一些成就,受到赞扬,就不那么愿听批评意见,甚至把一点“反调”视为打棍子、扣帽子。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它对于提高自身的思想、艺术修养,对于繁荣文艺创作都是有害无益的。
真的打棍子、扣帽子要反对;正常的批评,那怕是很尖锐的批评,都应当允许、欢迎。
杨柳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