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刻不容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05
第3版()
专栏:关于教育工作的讨论

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刻不容缓
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 曹智武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很不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现有在校大学生仅一百零二万人,占全国人口万分之十左右,中学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的升学率还不到百分之四。如果我们在八十年代还不重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加速培养专门人才,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化是不堪设想的。
国外有识之士对我国现代化提出很多好的见解。如日本和歌山大学教授角山荣在《中国的现代化和日本的现代化》一文中谈到,中国搞现代化不要急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资本输入,而要“长期培养能够掌握先进技术以提高生产力的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现在,日本有大学约一千所(包括短期大学),平均每十万人左右就有一所大学。日本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在百分之四十左右,比我们高十倍。
当然,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想很快达到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安于现状,死死抱住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不放,而要立志于改革,把高等教育的体制搞得活一些,把办学的门路开得广一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体制到结构,都是教育部“独家经营”。实践证明,教育部要管近十亿人口的教育事业,既管不了,也管不好。一九七九年美国的大学共是三千一百二十五所
(其中二年制学院一千一百九十二所,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包括国立大学、州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美国和日本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毛泽东同志历来强调,要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我认为,高等教育要把体制搞得分散一些,由教育部“独家经营”的格局必须打破,应当允许有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和市立大学等多种形式。现在,有的省、市有办大学的积极性,广大青年也有这种强烈的要求,但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学路被堵死了。
以浙江为例。该省的教育事业历来比较发达,但由于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折腾得特别厉害,现在落后了。全省科技人员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点一五(全国是万分之三点二八)。我们分校所在的宁波市,包括镇海县,共八十万人口,现有工厂五百四十九家,工人十万人,年产值十一亿元。但技术力量十分薄弱,拥有近二万工人的纺织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包括中专毕业生)仅占百分之零点八。有的工厂至今没有一个技术人员。一九五九年,宁波市曾办过一所工学院,一九六一年调整时下马了。一九七八年,扩大招生时办起了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开设了机电、电子、化工、纺织等四个专业,现有专职教师二十二名。两年的实践表明,教学质量是有一定保证的。但是,由于教育部的干涉,目前又面临办不下去的危险。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面,省、市各级领导纵然提高了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想发展一下本地的高等教育事业,也无能为力了。
这里就涉及到教育结构和办学形式的问题。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可以这样设想:教育部直接领导国立大学(重点大学),学制为四年或五年,以本科为主,主要是培养高级的科学技术人才;省立大学或市立大学应办成适应地方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院校,学制一般以二年、三年为主,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过去,国家每年分配给宁波市的大学毕业生,不仅人数少,而且专业不对口。如果允许地方办一些高等学校,毕业生主要由地方统一分配,就可以克服这个缺点。因为教学计划的制订具有地方特色,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对口,适应性强,见效也快。
解决地方办大学的人力、物力、财力问题,必须打破正规化的思想,不要一提办大学就要有几千万元的基建投资,漂亮的校园,齐全的设备,一律都是住宿生,等等。地方办大学,应从本地的人力、财力、物力实际出发,学校规模宜小、学制宜短、专业设置不宜过多。办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招收走读生。以宁波市为例,假定学校规模定为六百人,学制定为三年专科。那么,要解决几千平方米的校舍是完全可能的,招收本市高中毕业生(一律招收走读生),除中央拨足人头费外,毕业生主要由市里自行分配,地方上每年可以拨出几十万元补助学校。至于师资问题,当前人才缺乏是严重的,但是浪费人才的现象也是十分惊人的。如果组织部门能坚决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打破对知识分子调动使用上的条条框框,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师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这样办起来的高等学校好处很多:首先是可以多、快、好、省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我们计算了一下,这类学校每个学生每年约投资一千元左右,比起一般大学投资费用可以大大减少。如果招收自费的走读生(但必须保证国家统一分配),费用还可节约。这是符合我国国民经济暂时还有困难的情况下,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其次,有利于建立一个培训地方技术力量的教育中心。学校可以为地方工业部门培训在职技术干部和企业管理干部,这将促进地方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还能解决一部分高中毕业生升学和就业问题,为全国高校招生减轻压力,也会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
也许有人担心,地方上办的高等学校质量是否能保证。我们认为,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的统一,没有数量就谈不上质量,只有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力求提高质量。地方各级党委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努力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并有一定物质条件的保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质量是可以达到应有的要求的。教育部亦应对这类学校加强指导和质量检验。
目前,各部门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还存在着严重的年龄老化和知识老化情况。据最近召开的中国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科学家代表的年龄统计,三十五岁以下的科学家只有十三人,占百分之零点九,五十六岁以上的有八百九十八人,占百分之五十九点五。这种情况,不能不使人们十分焦急。
为此,我们要大声疾呼: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刻不容缓,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必须改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