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上海工商业在局部好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6-26
第1版()
专栏:上海通讯

  上海工商业在局部好转
本报特派记者 林韦
上海市的工商业,在四月中旬困难达到顶点之后,开始出现了局部的好转。但困难仍然相当严重地存在着,尚未根本被克服。
局部的好转
从好转的方面看,首先是市场比较活动了一点。沈阳、天津、西安、昆明、长沙等地开始有客商来沪买货,上海市民购买者亦渐增多。米、面、棉纱、棉织品、针织品、丝织品等商品的销路,五月份均较四月份略畅。据上海工商局统计,各类主要商品在批发市场中的成交数量,五月份与四月份比较的情形是:米增加百分之十七强,面增加百分之三十七弱,煤增加百分之十六强,盐增加百分之二十七弱,糖增加百分之八十强,棉纱增加百分之八强,棉布增加百分之六百九十六弱。工业方面,占上海工业比重约及一半的棉纺织业,可能开动的锭数已有百分之七十以上开动起来。开工时数一般达到每周八十小时(正常时数应为一百二十小时)。钢铁、电机等重工业几已全部开工。造纸厂开工的由三家增至十家。衬衫厂开工的由五家增至四十家(全部)。文具厂三百多家,有二百家已经开工。其他染织、棉织、丝织、针织、内衣、搪瓷、橡胶等业,有的增加了开工厂数,有的增加了开工时数,显现了一些起色。解雇纠纷中已经没有了涉及数百人以至千人以上职业问题的大案件。只有数人至数十人的小案件了。沪西区成衣业中五千多失业工人,有五百多人已复业。前些时因无人购买而使售价下落到成本以下的烧碱、纯碱,以及生橡胶、琉化元、拷胶等进口工业原料及部分工业产品(如纸头)的价格,已有调整性的回升,使经营者得到盈利或减少了亏蚀。出口方面的猪鬃整理工业,现因不再赔本,下乡采购原毛与开工的已逐渐增多。该业一百四十三家,最困难时开工的不及十分之一;现已有一半正常开工,另一半部分开工。此外,银行存放款进出户头增多,业务也略显活跃。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第一,是基本消费品的价格由下落而转稳,一般市民三、四月份观望不买的心理开始改变,而且在通货膨胀时期积存的消费品逐渐减少,真实购买力开始重新进入市场。第二,更重要的,是国家为解除工商业的困难,进行了适当的贷款、收购、加工与订货。纺织方面的加工,按照五月份华东纺织会议所订的生产计划与各厂分配的数字,大部工厂从现在到新棉花上市时都有活可做。钢铁与电机业各厂四月份所接受的国家订货,也解决了四、五个月以至八、九个月的问题。棉纺织以外的轻工业,也由于国家贸易机关在四、五月份收购了五百多家较大工厂的产品,使资金转动了起来。
有利国计民生的行业前途远大
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行业由停滞微显活跃,是发生在与去冬不同的基础之上,因而将有不同的发展前途。第一,国家经过财经统一,基本物资已能充分掌握,有足够的力量平稳市场物价。因之上述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并未引起主要商品价格的波动。从五月初至六月十二日,米、面、花、纱、布、食油等的涨落不过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七。这就减少了投机倒把的空隙,并使正当工商业可以放手经营。第二,人民真实购买力开始进入市场;舟山解放后若干商品开始流向舟山、宁波等地,国家收购农村茶、丝、土产后部分农民购买力增加;加以夏收已到,秋收不远;这就使商品销路会逐渐增加。因而目前已经有盈利可得的(如百货制造等业),今后一般能继续保持适当利润;目前已做到不蚀本、少蚀本的(如一般纱厂),一般也不致再有大波折,而可能逐渐走向有盈利可得。第三,银行贷款利率从四、五十分逐步落至四分以下,约当战前水平的两倍。这就使工商业者财务负担大大减轻。以棉纺业为例,过去不少工厂担负过日拆五、六十元的高利,最低时也在三十元之谱。即以三十元计,就地购棉,生产过程五日,利息也在成本中占到百分之十五。据纺织局计算:债息的负担在解放以来各纱厂赔损数额中占百分之六十。现在这一负担大大减轻,各厂可以开始集中精力于内部改革,而给恢复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目前局部好转的进展虽然不大,但这是在国家统筹兼顾和有计划有重点地调整和扶植之下的进展。一般厂家现在已看到过去盲目生产的害处,愿意接受国家的统一分配与指导。有许多厂店则主动要求政府指导他们的生产和经营,以及帮助他们订计划。这就会使产销脱节的盲目生产现象大大减少,恢复和发展将更顺利。第五,经过中央人民政府一再强调指出,特别是工商局长会议之后,调整公私关系的重要性已在各级领导机关与干部中更加明确起来。现在上海除依照中央统一规定调整税收,降低煤价、运价之外,并进一步降低航运价与电费,加大某些主要消费品批发与零售价格的差额一倍至二倍。加工条件与收购、订货价格也调整得日趋合理。这些都将对工商业困难的继续克服起其一定作用。
此外,劳资关系已一般改善,舟山解放后轰炸威胁已解除等等,都是新的有利条件。这一切,说明了上海工商业的困难正在从高峰开始下降、减轻,并有了走向恢复、发展的可能。
困难时期仍未过去
上海工商业虽然有上述一些好转的迹象与有利的条件,但总的说来,困难时期仍然没有过去。困难的程度仍然是相当严重的。一般消费性的轻工业产品,目前虽较三、四月份生意略好,但至六月中旬止,各地来沪购买者仍然寥寥无几。“生产多于消费”的畸形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工业产品的棉纱棉布的销路,目前仍然逗留在一定的成交水平上。如果以今年一月份市场成交量为一百,那么五月份棉纱成交量不过五五;棉布不过二二。现在各地与上海价格的“倒挂”形势虽已稍有好转,但仍未具备畅销条件。芜湖、扬州、杭州、徐州等地的纱布价格,有的勉强与上海扯平,有的仍在上海以下。中小城市限于农民和市民的购买力,价格难以上提;上海则限于成本,价格很难再低。因之运销仍然是困难的。就现在上海的纱价而论,公家出售每件纱要赔很多钱,各纱厂自然是不能要求更高的工缴费,而能够得利的也就不多了。纱、布以外的食米与油、盐、煤、糖的成交量,也都不超过一月份的百分之五七,有的还在百分之五十以下。这又说明了现在真实购买力还是有限度的。同时,对夏收后购买力的增加,估计也还不能过高。因为现在有不少农民卖出茶、丝及其他土产后并不购买布匹等工业品,而更多的是购买粮食。这是在日伪蒋反动统治下连年灾荒与战争造成的贫困的结果。这种贫困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补得起来的。胶东、渤海等地夏收较去年为好,但鲁中南与苏北、皖北都不比去年好。皖南、苏南与浙江,则夏收比重甚小,主要是秋收。有些地区仍有夏荒,连秋禾下种都是困难的。所以,广大农民的购买力的提高,还需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在这困难时期中,工商业的停歇现象也就尚未停止。五月份工商业申请停歇业的户数,比四月份还有增加。工厂申请数等于四月份百分之一一三弱,商店申请数等于四月份百分之二○九弱。其中包括纺织染、日用品、五金建筑、化工原料、交通运输等等。据调查,其中有很大数量是五月份前即已停工的较小厂店,现在因实行民主评税,故赶来注销。但其中确实不能维持的仍是多数。申请的工厂,已有百分之八十二批准停歇。六月上旬申请停歇业的大见减少,并有请求开工或改歇业为停工的,但申请停歇数仍较申请开工数为大。其中有些是应该衰落的,有些是不该衰落的。
如以五月份与四月份相比,公私银行的存款金额是增加了一点(百分之十至二十),放款则几乎没有增加。私营行庄只增加百分之一·九五。同时,信用停滞萎缩的现象仍然存在。
怎样克服困难
怎样继续努力克服困难呢?政府的扶助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更基本的还是私营工商业界自己主观的努力,下决心,想办法。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节约开支,减低成本,是目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问题。现在棉纺工缴费从每件纱二百零五个上海折实单位提高到二百二十四个,公家赔累更大了,而私营纱厂还有许多不够开支的。但同是上海的纱厂,成本并不一致。私营仁德纱厂的锭子年龄均在五、六十年以上,以前亏蚀很大;后经劳资协力节约开支,提高效率,现已开始达到保本。鸿丰纱厂经过努力改革,每件纱成本降到二百零三个上海折实单位,可以得到盈余。这就说明成本是可以用主观努力大大减低的。最近申新系各厂实行联合经营,统一管理,节省人力物力,提高产量质量,也有若干起色。他们已提出“将每件纱工缴降到二百零五个折实单位”的口号。
改变营业方针,主动去适应大众的需要与购买力,导引现有的购买力投入市场,也是改变目前营业状况的重要问题。沪中区的大三元酒菜馆、荣华酒家、恒心南货店、大新、华新等许多百货公司,都是在上述方针下度过了困难,走上收支平衡或能够盈利。他们果断地把过去的高级消费商品抑价脱售,改售利润虽小而买者众多的普通日用品,或经售土产,营业额即普遍增加,有的并增高了五、六倍。
实行上述转变,必须劳资双方共同努力。劳方努力而资方消极,营业也是难以办好的。在上海,已有许多厂店的职工自动节约各种开支,提高效率,加强纪律,甚至自动减薪减资、轮流还乡,争取资方不要关厂关店。如果资方也能普遍地丢掉对过去“一本万利”的留恋,积极主动地筹措资金,改变方针,加强经营管理,必然会得到更好的结果。现在有一些工商业家已经从香港等地调回资金,或将投机性的商业资金转向工业投资(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有五十亿元左右转入工业),并用公开营业状况等办法做到劳资双方共同积极改革,因而生产增加、营业好转了。但有些工商业家还在消极埋怨,怀疑或坐待救济扶持,则对社会经济和他们自己都是不利的,急须彻底转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