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06
第5版()
专栏:报刊论文摘要

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
齐振海 刘继岳
《哲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刊登了一篇题为《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的文章。该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谈到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认为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物质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我们可以简称为相互起决定作用)。作者还明确提出:只有承认“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是相互起决定作用,才“不是简单地重复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这样一些词句”,从而在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上“起了一新耳目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现仅就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谈谈我们的意见。
作者在论证“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时,所用的论据就是:物质和精神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相互作用也就是互为前提和互为因果。所以作者认为,从辩证法关于相互作用的原理,必然得出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的结论,否则就违反了辩证法。
我们认为这样的论证是站不住脚的。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毫无疑问,我们对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也应当作具体的分析。
谁都清楚,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什么是本原,也就是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谁产生谁;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列宁又称之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或“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外两种:唯物主义的回答和唯心主义的回答,但只有唯物主义的回答是正确的、科学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或产生精神,精神依赖物质。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回答,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相反,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决定或产生物质,物质依赖精神,这就是唯心主义的回答,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显然,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是绝对的。在这里,只是物质决定精神,精神依赖物质,不能互相决定、互相依赖,不是互为前提和互为因果的。这就是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是相互
决定的关系。
如果用相互决定的关系来解决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也决定物质;精神依赖物质,物质也依赖精神。这样,世界就有两个本原:一是物质,一是精神。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二元论。二元论并没有“超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把这两种观点混合起来而已。这里的“互相转化”,只不过一会儿从唯物主义转到唯心主义,一会儿又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这里根本没有辩证法,有的只是形而上学的折衷主义。马赫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阿芬那留斯的所谓“原则同格论”,也是用物质和精神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来解决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但由于阿芬那留斯认为“自我”是同格的中心项,“环境”是同格的对立项,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物质依赖精神,所以“原则同格论”不是二元论,而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可见,用相互决定的关系来解决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只能导致二元论或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1页)所谓“绝大多数哲学家”,不仅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而且包括最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理解,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例如黑格尔,既然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体现,因而在他看来,思维当然能够认识思维本身的产物即现实世界,而且通过认识现实世界来认识“绝对观念”。所以黑格尔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来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则不同,他们是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观点来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精神的客观存在,意识、精神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因而世界是可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不仅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而且强调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是对物质和精神的同一性问题的科学回答。
可见,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是相对的。也就是说,物质和精神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但这里的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含义是:精神是物质的反映;精神可以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在实践活动中,改变某些物质运动的形态,而不是创造物质本身。所以,在这里物质和精神也不是互相决定和互相产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大楼是工人盖起来的,机器是工人造出来的,粮食、棉花是农民生产出来的。如果没有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这些东西都是不会有的,世界也不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所以人们常说: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或者如列宁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页)这些话都是说精神对物质形态的变化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作用不是精神决定或产生物质,而是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尽管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但仍然属于反作用的范围。
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47—148页)列宁的这段话,是我们理解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的钥匙,它告诉我们: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既有绝对的方面,也有相对的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个方面是第二个方面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这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两句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这个基本观点简单说来就是: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
既然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第二个方面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解决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不能同对第一个方面的问题的回答相违背,在说明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时,不能违背物质决定精神的原则。换句话说,不能一方面承认物质(一般地)决定精神,另一方面又承认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否则,在逻辑上就会自相矛盾,在理论上会导致否认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绝对方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用相互起决定作用来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不正确的。(摘自《哲学研究》1980年第5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