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量力而行是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针——再论量力而行的指导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09
第1版()
专栏:社论

量力而行是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针
——再论量力而行的指导思想
本报发表社论《量力而行的指导思想十分重要》以后,在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中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在不久以前召开的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代表们联系基本建设工作实际,专门进行了学习、讨论。一致认为,量力而行应该是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针。
量力而行,是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整个经济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坚持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必然要求。基本建设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同一般的工业生产相比,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产品的固定性。一个建设项目,建在那里就不能移动,要长期发挥作用,搞不好就会长期背包袱。二是周期比较长。一个大中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消耗大批资金、材料、设备和人工,一般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建成投入生产。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基本建设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在这个时间内不提供任何有效的产品”。由于这些特点,基本建设就比一般的工业生产更加不能战线太长,规模过大,不能只看需要,不考虑物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可能。因此,量力而行这个指导思想,对于基本建设来说,更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基本建设必须量力而行,这个经验是我们付出了高昂代价换来的。基本建设属于积累,积累不能过高,过高了,国民经济就要出毛病。三十年来,我国基本建设发生了两次大的起落,损失浪费惊人,都是由于积累率过高,基本建设规模过大造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量力而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比较谨慎,对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处理得比较妥当,积累率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人民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一九五八年以后,经济建设中的“左”倾思想滋长起来,往往从政治需要出发,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用所谓“积极平衡”代替实事求是的综合平衡,用任意扩大基本建设规模的办法去“保”那个高指标、高速度。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年,积累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一九五九年竟达到百分之四十三。大部分基建投资用于以钢铁为主的重工业方面,挤了农业和轻工业方面的投资,人民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结果,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严重失调,三年大跃进带来了三年大调整。高指标根本实现不了,“高速度”反而变成了低速度。一九七○年至一九七八年,积累率又提高到平均百分之三十三左右,其中一九七八年高达百分之三十六点六,基本建设规模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结果仍然是欲速不达,不得不再次进行调整,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三十年来,在全部基本建设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投资没有经济效果。在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中,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发挥作用。这个严酷的事实说明,那种只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客观条件,只讲需要,不看可能,只图虚名,不考虑实际经济效果的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如果再不改弦更张,量力而行,那末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越来越低。那才是误国误民,遗患子孙后代。
过去,在如何确定基本建设规模和怎样有效地扩大再生产的问题上,有不少糊涂观念。比如,有些同志总以为基建投资越多,积累率越高,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结果造成盲目争投资,争项目。新工厂年年建,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在所不惜,却不顾建起来究竟效果怎样。有些扩建工程没完没了,却不顾原料、能源能否供应得上,生产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又比如,有些同志总是把基本建设和建设新工厂等同起来,认为不建设新的工厂,就不能扩大再生产。结果是拚命挤出钱来建新厂,却不让许多老厂机器设备得到正常维修,更很少更新。有些地方,某种生产能力已有富余,现有工厂已经闲在那里或开工不足,还千方百计地要投资建设新厂。他们不懂得充分利用现有企业,搞好挖潜、革新、改造,是增加生产极为有效的途径。这些同志大都出于好心,想把经济搞上去,想把速度搞得快一些,但由于违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则,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基本建设量力而行,关键在于老老实实地“量力”。要真正弄清楚我们的“力”究竟有多大。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安排建设的总规模和投资方向。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观点,即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我们搞基本建设,既不能采取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削弱简单再生产的办法,又不能容许财力、物力留有缺口。否则,就根本谈不上量力而行。所以,必须联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解决好下列三个问题:
首先,要合理确定国民总收入中的积累率。前边已提及,我国多年来的经验证明,积累率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比较合适。当然,积累也不能全部用于基本建设,一般是用其百分之五十。这样,才能切实地把基本建设规模控制在国家(包括地方)实有财力允许的范围之内。
其次,要看基建材料、设备供应的可能。既要避免基建物资的大量积压,又不可搞“无米之炊”。有人以为,有了投资就不愁物资。其实,那还要看什么物资,并不是有了投资就会要什么有什么,特别在一定时间内更是如此,比如木材就一直是很缺的。因此,搞基本建设,不仅要量财力,还必须量物力。这些年,许多工程建建停停,建设周期一再拖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停工待料,这是不量物力,搞“无米之炊”所造成的。
第三,要看资源、能源、运输条件和产品销路如何。否则,建成不能投产,或者勉强投产也要赔钱。这也是量力而行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有人认为,可以先把厂子建起来,原料、燃料供应不足可以等。这是吃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吃惯了,不懂得算账,不懂得长期占用大量资金而不能创造新的价值,只会亏损越来越大,以至吃光亏光,造成极严重的结果。
总之,基本建设需要端正方向,要使建设规模同国家可能提供的财力、物力相适应,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刀刃上,争取最大的经济效果。要达到这个要求,在当前,必须下决心继续压缩基本建设总规模。去年经过清理,虽然停建缓建了一批项目,在缩短基建战线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目前全国在建的大中型项目仍然过多。要把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按今年大中型项目的投资水平,即使一个新项目不上,至少还需要六、七年的时间。显然,建设总规模仍然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应当承认,这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在调整期间,不能改善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在八十年代就很难有大的作为,实现四化的时间就可能会受影响。因此,压缩基本建设总规模的决心非下不可。走过了头,就要从过头的地方退回来,而且要退够,才能更好地前进。下是为了上,有所舍才能有所取。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决心下得够不够。决心的大小,又取决于对它的必要性是否认识清楚,思想是否一致。现在看来,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不够清楚的,思想也还不完全一致。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思想统一到量力而行这个方针上来。
基本建设必须量力而行,这是一个积极的稳步前进的方针。它包含有尽力而为的内容。只有量力而行,才能尽力而为。在量力的基础上尽力而为,基本建设才能做到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经济效果。这实际上已牵涉到我们发展经济走什么路子的问题,也就是经济建设方针问题。重要的是,做经济工作的同志,包括全党同志,要有个统一的认识。与此同时,还必须严肃纪律,加强法制。今后,不论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都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任何个人不得擅自批条子、上项目。凡因违反基本建设程序,不实事求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建设项目,原申报者和批准者,都应追究法律责任。只有认识统一了,又有纪律保证,量力而行的方针才能得到贯彻执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