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何来这一“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09
第2版()
专栏:农村杂谈

何来这一“刀”?
松成
怎样防止“一刀切”?不久前本报发表的两篇“农村杂谈”已经说到:既要下面敢于挡住这一“刀”,又要上面自觉收起这一“刀”。上收下挡,就能见效。试想一下,如果大兴县及时收起“太和式”这一“刀”,何必“榆垡式”这一挡,其他十九个公社不是都可以免受“一刀切”之苦吗?
这事又引人发问:何来这一“刀”呢?不举起这一“刀”岂不更好?
这一“刀”,都说是主观主义的产物。这是确实的。豫西山区也有例为证。那里有个缺粮县,一位县委书记初来乍到,听说某处搞“育林窝”(在林间开荒种粮)能多打粮,就下令十几个公社一律上山刨窝,限定每人种二百窝,每窝收二斤粮。于是,不分幼林成林,土山石山,浅山深山,都被挖成千疮百孔。结果水土大量流失,山上林木受害,山下农田遭殃,得不偿失。主观主义为害实在不浅!
不过,光有主观主义,“一刀切”是难成气候的。有刀才能动刀,有权才能“一刀切”。“太和式”也罢、“育林窝”也罢,倘若领导头脑中的主观主义,不加上手里的权力,这一“刀”是切不下去的。所以,防“一刀切”,要防主观主义,更要防“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长官意志”。因为错用或滥用权力的“长官意志”,与一切干部都是人民公仆的思想背道而驰,自恃高明,唯我是从,就很难体察实情,倾听群众意见,更易助长主观主义。即使有份“好心”,也会办出坏事。
话又说回来,主观主义毕竟是“一刀切”的病根,始终值得警惕。特别是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农村政策的落实,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实施,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不调查,不研究,不学习,不把过去土改、合作化时的老经验加以提高和改造,那就会在这件事上收起了“刀”,在另个问题上又举起“刀”,令人防不胜防,挡不胜挡。
所以,弄清何来这一“刀”,对于根绝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实在很有必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