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红黄壤大有可为——土壤学家席承藩谈红黄壤的综合利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09
第2版()
专栏:

红黄壤大有可为
——土壤学家席承藩谈红黄壤的综合利用
关于我国红黄壤的综合利用,记者访问了研究红黄壤四十多年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席承藩教授。
问:红黄壤在我国南方分布极为广泛,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它们的价值?
答:红黄壤的酸、旱、板、瘦等缺陷,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因为这类土壤的化学风化程度比较高,植被茂密生长时,有机质、水分、养分情况都较好,植被一旦破坏,有机质分解很快,土壤养分失散多,氧化铁和铝大量积累,形成了这些特殊的性状。我们搞农业生产,不能只看到这不足的一面,既要看地,还要看天。这个地区水、热条件十分优越,为植物的迅速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历史情况看,这样的地区曾生长过许多名贵的植物。三十年代末期到四十年代初期,我们在江西、福建一带调查时,还见到不少山区保持有密密麻麻、郁郁葱葱的森林。大树下是多层植被,有灌木,有草类还有地被物。在植被茂密生长下,土壤的有机质相当丰富,酸、旱、板、瘦的不良性状表现不出来。
问:怎么利用才能避免这种退化?
答:要用地与养地结合。用、养结合,就能够促使变坏了的土质复原。改良红黄壤,针对其酸性施用适量石灰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合理利用。当前,农村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因此普遍有乱砍树木,烧山、铲草皮现象,这对红黄壤的危害相当严重。我们应当赶快切实解决“三料”问题。大量种植绿肥、牧草,是解决肥料、饲料的好办法。有些豆科植物,在贫瘠的红黄壤上生长很快。对这些豆科作物采取收割的办法,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够多年永续利用。燃料问题也不难解决。只要把红黄壤山地合理地用起来,种些长得快、适应性强的草类灌木和乔木;有计划地间伐、轮伐,分区分片地合理经营,就能迅速扭转这种烧光、砍光的被动局面。
利用红黄壤,还要注意协调相互关系。譬如中和其酸性,需要施用石灰。烧石灰耗费燃料,不注意就会造成破坏土壤植被的恶果。现在已经证明,施石灰石粉同样有中和酸性的效用,只是作用稍慢。有的地方看到施些石灰能增产,就“大施”起来,一亩田施一千斤,甚至几千斤。这样既浪费人力物力,又破坏土质。
问:我们在基层经常看到,有些社队把红黄壤旱地改成水田,在低丘陵上种杉树。这样做对吗?
答:有水源的地方造田,土质肥湿的山岗种杉树,有好处。但是不管土壤和地形条件的差异,到处都这样搞就不行了。对红黄壤要实行综合利用。红黄壤地区多处于热带、亚热带,要种植各种各样的经济林木和绿肥、牧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今年我在广东省的罗岗公社,看到上坡有龙眼、荔枝、菠萝,下坡有柑桔,坡下是层层的水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果木葱笼,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本报记者 罗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