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阅读
  • 0回复

对对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09
第8版()
专栏:

对对子
陈封雄
大约在一九三一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有“对对子”一项,原题是“孙行者”三个字,要求学生以另外三个字相对,考查应对的三个字的平仄、对仗及含意是否恰当。
学生看到试题无不大吃一惊,因为都是从新式中学毕业,万万估计不出会遇到这种科举时代的试题,只好乱对一通。于是《西游记》里面的人名都出来了,如“猪八戒”,“唐三藏”,“沙和尚”,“牛魔王”,甚至还有学生一怒之下写了“王八旦”三字。这当然都没有抓住对对子的要领而吃了零分。据说有一两个学生对以“胡适之”得满分。不知有没有对“祖冲之”的。
这个对对子的题目是我的叔父陈寅恪教授出的。事后学生们以及社会上许多人群起诘难,认为是开倒车。寅恪叔虽未公开申辩,但他一直认为用对对子的方式是可以测验学生的语文程度的。他在给国文系主任刘叔雅的一封信里说,每种文字都有其特性,对子最能显示中国文字的特性。能对对子才能分别虚实字,平仄声。对子的好坏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以及思想之有无条理。
这种别开生面的试题在以后的高考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可见不是顺乎潮流的。然而却也在高考史上留下了一宗趣事,如今许多白发清华校友都还记得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