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克服轻视商品流通的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23
第5版()
专栏:

克服轻视商品流通的思想
高涤陈
流通与生产之间的对比关系,是很长时间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流通同生产、消费不相适应的严重状况,正迫使我们非努力解决不可了。
第一,流通规模同生产规模不相适应。多年来从事商业劳动的人员不但没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数量增长而相应地增加,相反,还出现了相对下降的趋势。一九五七年全国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人员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百分之一点四,一九七八年仅占百分之一。一九五七年商业部系统的零售、饮食、服务业职工总人数占城镇(县城以上)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点五七,而现在只占百分之二点三四。一九五七年以来,社会商品零售额每年递增百分之五点五,而商业人员每年递增还不到百分之一,其中有些年份是绝对下降的。由于商业人员少,销货额迅速增大,加上其他原因,服务质量显著下降。
第二,零售商业网点严重不足,不仅和生产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已经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生活。由于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急于搞所有制的变革,忽略了零售商业的特点,把一部分集体所有制商业变成国营商业,取消了走街串巷的个体商业,加上片面地把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解为一种商业形式的独家经营,从而使零售商业网点大大减少,在不少城镇的繁华街道上,只剩下几家经营大路货的、统一规格的“百货”商店,甚至造成有些城市中“十里长街无商店”的情况。一九七八年同一九五七年相比,全国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零售网点减少了百分之五十一,有的省减少了百分之八十六点三。一九五七年县以上城镇人口每一万个居民有一百个网点,现在只有十个,尤其是饮食服务业更是网点奇缺。商业服务网点不足的情况在农村更为突出。八亿农民的农村市场,平均一个公社还摊不到一个饭馆,照像馆平均一个县才有一个,还有相当数量的村落购买日用品要走十几里路,甚至更远,严重地妨碍着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第三,商业部门仓库不足,仓储设备落后。三十年来,国家给商业系统的基建投资只占商业部门上缴利润的百分之三点四。全国社会商品流转额一九七八年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三倍多,而对商业部门的基建投资只增加百分之二十二,仓库面积只增加一点三倍。商业系统的基建投资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下降趋势: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占百分之一点五八,一九七八年仅占百分之零点四六。由于基建资金不足,不仅现代化的仓储设备(如恒温、冷藏等)建设很少,而且商业仓库面积同商品储存量相比还在相对下降。一九五七年每万元商品占有仓库面积十四平方米,到一九七八年降为七点七平方米。现在,商业系统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商品在露天存放,有些产地收购的肉、蛋、水产、水果、中药材等因无处存放,不仅影响收购,影响生产发展,而且每年造成上亿元的巨额损失。
第四,交通运输、通讯设备赶不上商品流通的需要。三十年来,有的省份基本没有增加或很少增加铁路干线;公路虽然增加较快,但干线少,路基差,全天候通车能力很低,加之筑路计划不周,还没能形成高速、中低速相配合的有效的全国性的公路网。内河水运发展甚慢,不仅航运的主要工具——船舶技术改造不够,离现代化相距甚远,而且内河航道有的久未疏通,码头失修,货运量增长很少。有的省水运虽然占居主要地位,但水运里程甚至比解放初期还有所下降。通讯设备落后,不仅远距离,而且近距离,甚至一个城市范围内的通讯也十分缓慢。这就使全国地区间的物资流通常常因为交通、通讯不便而受阻,货不能畅其流。
第五,生产企业轻视产品销售,很少为流通、为商品销售创造条件。目前,许多国家不仅已经发展起包装工业部门,而且生产企业自身为适应商品零售需要也都在大力改进商品包装。各种商品按照消费者购买数量和携带方便等需求特点,大力改革商品包装工艺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商业劳动效率,可以大量节省流通领域的人力和物力,是社会的一大节约。
造成流通与生产不相适应的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轻视流通过程,或者说轻商思想,在这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轻商思想的主要表现,是理论上和实际经济工作中忽视甚至否定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无论是在经济理论著述中,还是在安排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特别是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方向上,经常忽视流通和生产的比例,忽视流通过程的各种客观需要,其结果不能不造成流通同生产、同消费之间的比例失调。就是当前我们在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时,也多半把注意力集中在调整农轻重、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上(这些比例关系当然是极其重要的,必须调整好),而流通与生产、消费的比例关系如何?怎样进行调整?仍然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一方面,生产决定流通;另方面,流通对生产又有反作用。从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运动看,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又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在再生产过程周期既定的条件下,流通过程愈短,生产过程就愈长,从而社会生产效率就会越高。所以,如何以最短的流通时间和以最少的流通费用使产品完成从生产到消费领域的转移,对于整个社会再生产运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流通过程对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主要内容在于企业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各种经济联系是有计划进行的,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的有计划地协调,各种经济联系的有计划地组织。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正是流通才把一个个分散的生产单位联结在一起,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前所述,影响我国国民经济这部机器正常运转的那些问题,不也是我们轻视流通的作用的必然结果吗?
要遵循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安排国民经济各项比例关系时给流通领域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使其同生产的发展、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第一,要有计划地兴建和分布商业零售网点,使它们在城乡之间、平原与山区之间、内地和边疆之间布局合理。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网点的增加要快于其他商业网点。国家在分配基本建设投资时,要根据商品流通对商业网点的实际需要,在资金上给予保证,还应允许商业企业有一定的利润提成,专门用于零售网点建设。第二,增加流通领域中的人力。流通部门的劳动力(包括新就业的和原有的劳动力调配)在社会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应该不断地逐步相对增长。第三,增加商业仓库,迅速革新商业部门的技术设备。第四,发展多种商业形式,增加流通渠道。比如在农村,国营商业机构可以下伸,供销合作社可以进城和在全国范围内运销农副土特产品,社队可以兴办自己的(以推销社队企业加工品为主)集体所有制商业及饮食服务业,恢复合作商店、合作小组,除开展农村集市贸易外,允许个体商贩存在,等等。第五,加快交通通讯设施的建设速度。应当改变一些地方在基建投资中把交通运输列入非生产性部门的作法,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障迅速改变“先行官”落后于商品流通需要的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