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阅读
  • 0回复

难忘的友谊——访法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24
第8版()
专栏:

难忘的友谊
——访法散记
罗荪
离开巴黎已经整整一年了,深刻的印象仍然时刻地萦回在我的记忆里。
是什么力量牵引着我的记忆呢?是友谊。正如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巴金同志在法国的各种集会上讲过的那样:“我们掉进了友谊的海洋!”
我们在法国会见了许多朋友,大都是第一次见面的新相识。可是,我们一见如故,象老朋友一样。深厚的传统的友谊,使我们之间没有什么阻隔,我们的胸怀是敞开着的,互相坦率地交谈着各种话题。
巴黎这个充满了艺术的城市,每一个珍贵的画廊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凡尔赛宫、卢佛尔宫、蓬皮杜文化中心、罗丹博物馆,使我们饱餐了艺术的珍品。
我们到巴黎的当天下午,主人就陪同我们去访问了早在二十年代周恩来同志在巴黎住过的地方。
我们在法国里昂时,参观了里昂中法大学的旧址。旧址的大门上边还刻着一行中文的“中法大学”几个大字,下面是一行法文。在这里留下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等同志进行勤工俭学的足迹。二十年代初,周恩来同志曾经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过关于里昂勤工俭学的长篇通信,详细记录了勤工俭学的始末以及后来发生的一场波澜。
我们在这条小街上停留了好一会儿,并且在这条用花岗石铺的路上往返地漫步,追寻着当年周恩来同志在这里进行革命工作的足迹。
我们参观过多次的读者见面会。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巴黎一家最大的富那克书店举行的,有几百个座位的大厅里坐满了人。我们进去的时候,看见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欢迎作家巴金”,下面一行小字是“自由辩论”。好在我们没有看懂这个“自由辩论”,便很坦然地坐在主席台上了。这里有来自各个方面的“读者”,在友好的气氛中,向我们提出了他们想了解的一些问题,我们就象参加一次考试,回答着各种问题。从这次见面会上,我们再次深深感到了中法人民之间的友谊。
在我们将要离开法国之前,法中友协的负责人贝热隆邀请巴金和全团的人到他开设的凤凰书店去参加一次读者见面会。这是开设在一条十分繁华的大街上,有两开间门面的书店。我们去的时候,店堂里已经挤满了人,其中还有不少中国的读者。这是一家专门出售中国书籍的进步书店。橱窗里摆着巴金的《家》、《寒夜》、《憩园》的法文译本,几乎每一个读者手里都拿着一本巴金的书,请作者签名。
我们从巴黎到了尼斯。尼斯是地中海上的一颗明珠,蓝蓝的海水,长长的港湾,远远望去,分不清大海和天空的界线,只见一片蔚蓝。因为我们在巴黎的时候,每天都是阴雨,一到尼斯,灿烂的阳光照得海水更加蓝得可爱。
我们在尼斯没有住在旅馆,法中友协给我们安排了很好的住处。巴金父女住在华侨车夫人的家里。车先生是一位已经去世的医生,车夫人是法国人,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的亲戚还住在中国。她家的客厅布置着中国的字画和古色古香的摆设。她的小儿子菲力浦在大学中文系学中文。
我们到尼斯的那天晚上,车夫人家里举行了一次丰盛的酒会,作家韩素音特地从瑞士的洛桑赶来会晤巴金,使我们的酒会更加生色。
马赛是个具有革命传统的海港。二十年代,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就是从这里上岸的。马赛曲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首响亮的革命歌曲,在全世界流行过。我们有机会乘上快艇去参观了地中海上的伊夫堡。这是一个游览胜地。我们登上了伊夫堡,这座用厚厚的石块建造起来的监狱,是当年监禁革命者的牢房。我们在一间牢房的门上见到刻着的一行字:巴黎公社最后一个社员克雷梅赫,一八七一年四月四日关进伊夫堡,一八七一年十一月三十日被杀害了。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里昂的丝织女工举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罢工起义。当年,她们唱过的《纺织女工之歌》,今天还在流行着。我们在里昂参观了当年起义者走过的街巷和一座四通八达的大楼,那时候,起义者利用这里的地形进行战斗。我们还参观了丝织博物馆。馆内保留着当年的织机。有位负责人告诉我们,她们当年用的丝,就是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运到法国的。
的确,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时期,中法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勇敢的商队,越过荒无人烟的高山、沙漠和原野,交流了两国之间的文化和思想。新中国建立以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更加巩固和发展了。
我们在法国只有短短的十八天,而难忘的友谊却是无尽而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