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广闻博采 融会贯通——记河北梆子青年女演员裴艳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26
第5版()
专栏:艺苑新技

广闻博采 融会贯通
——记河北梆子青年女演员裴艳玲
林毓熙
戏曲界有一句行话:“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是说这两个戏都要见演员的真功夫。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期间,一位代表给大家表演了《夜奔》这出戏。由于演的武艺娴熟,情感逼真,刚闭上的大幕,又不得不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演员出来谢幕了,脱下头盔,竟是位女同志。这更使在场的中外观众惊讶不已、赞叹不绝。这位出色的表演者就是河北省梆子剧院青年演员裴艳玲。
裴艳玲五岁学戏,六岁登台,现年三十二岁,却已有二十六年艺龄。父亲当初希望她学旦角,可这个女孩子却偏偏选中武生这个行当。裴艳玲为了成为一名好武生,是付出了大量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就说练旋子吧,曾经有一冬一夏,她每天从夜半三时起拧旋子,直到天亮,四个小时要拧约二千五百个旋子。这样,仅一个冬天就磨坏七双练功鞋。所以,演《宝莲灯》沉香时,她可以自如地拧四、五十个旋子。她的体会是:“练功贵在坚持”。
扎实的功底为她的艺术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虚心学演不同流派的戏,博采各家之长,又日渐提高了她的艺术表现力。五十年代她演京剧,既学马派《群英会》,也学麒派《徐策跑城》。六十年代演河北梆子,剧院专门指定李兰亭的徒弟郭景春教她李派武生戏,并拜京剧武生崔盛斌为师,跟茹富兰学《八大锤》,跟李少春学《闹天宫》,跟侯永奎学《夜奔》。优越的学习条件,名师热忱严格的指点,舞台演出经验的积累,使她汲取了传统艺术的丰富营养,这朵艺苑新葩更加芬芳吐艳。
艺术的海洋,广博、深邃、无垠;探索它的奥妙,自由遨游其间,需要勇气和智慧,也需要毅力和勤奋。十年浩劫,耽误了艳玲演武生最好的青春时光;剪除“四害”以后,为了使新的艺术生命迸发火花,她勇于实践和探索,广闻博采,融会贯通,力求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开始了向艺术深海的进军。
象她这样既有扎实的功底,又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青年演员,要往哪里下功夫?她记住了前辈盖叫天的话:“要练的合乎规格,再在规格的基础上练出品局,进而发展出自己的风格”。这就要求掌握各种技巧,不仅要会、通、精,而且要“化”,即在师承的同时,要融会贯通,形成带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艳玲曾博学各派武生之长,但她认为自己的气质比较接近李(兰亭)派干净利落、饱满浑圆的艺术风格,所以以李派为主,广闻博采。她演的《夜奔》是二十年前向侯永奎学的,可是侯老师身材高大,动作威武大气,稳健潇洒,而自己身材纤细,侯派的气魄若是照搬是搬不来的,但侯派这个戏的路子和唱法都好,所以她以李派气质风度和动作为主,吸收侯派长处,演出自己的风格来。她说:“我小时候别人说我学得象哪个老师就觉得特别高兴。而现在别人要说我象哪个老师,而没有化为自己的,就觉得别扭了。”
戏曲的程式和行当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裴艳玲从前辈许多表演艺术大师身上看到,由于演员素质不同,艺术特点和对人物的理解不同、演法不同,这才形成流派;而他们艺术风格的独创性,正是通过他们塑造的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正是“化”的目的。她深有体会地说:“练基本技巧只要肯出汗就能换得来,可是要把技巧用到人物身上,手势、眼神、动作、技巧都能准确地变为人物所特有的东西,是比练基本功更难的”。她在《宝莲灯》中扮演沉香,过去演出时较多的是重视轻捷优美的身段造型和挥洒娴熟的技巧。而重新恢复上演时,就重视表达人物感情。如《庙遇》见父刘彦昌一段戏,过去只是做了“跪步”这个动作,而现在,她随着“爹爹”一声呼唤,声泪俱下,用跪步扑到爹爹怀中,细腻地表达了人物感情。最近,她在根据小说《李自成》改编的河北梆子《反杞城》中扮演李信,人物形象既有小生潇洒英俊的英姿,又有武生豪气威武的气质,较好地表现了李信从忠君到反叛的感情波澜,演得栩栩如生,受到观众好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